
盛夏的白茅岭,蝉鸣阵阵,瓜果飘香;居委会大院的会议室里人头攒动,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连门口都被他们堵住了——这是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危旧房改造项目“摇号”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比天气还要火热几分。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日子里,居民百姓的世纪愿望终于实现——经过光明食品集团历时近五年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改造,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成套的公寓房,首批422户居民在8月24日乔迁新居。
8月24日,白茅岭农场“和邻睦里 悦启新居”新建房乔迁仪式举行。
作为上海的域外“飞地”,白茅岭农场已经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来自上海的建设者,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创建起这个大型国营农场。农场居民住房最早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最近的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这些房屋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日渐老化,墙皮渐渐被时光剥落,漏雨漏水、没有厨卫、没有排水,即使合用的厨卫使用至今也早已不再宜居。2013年,白茅岭农场曾对居民住房进行过一次整修,但碍于房屋建造年代较早、早年的建筑材料已经被淘汰,反反复复地维修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多年来,居民都盼望着能够早日把危房问题彻底解决。
2018年,白茅岭农场移交光明食品集团工作启动,光明食品集团党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决定把民生实事改造居民住房放在首要位置,投入约3.5亿元,居民不出一分钱,启动了白茅岭农场危旧房改造项目。这次改造项目把军天湖畔、红树林边、茅岭街区这些最好的地方让出来给居民百姓,环境优美、生活方便、适宜居住,从根本上为农场居民解决住房上的困难问题,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家门口、心坎上,忠诚践行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白茅岭农场昔日的“茅草房”已改建为全新的公寓新居。
旧房改造工程的启动,成了农场居民们口口相传的喜事。白茅岭公司、社区及居委会工作人员回忆,住房困难一度是困扰农场居民的大问题。这些年,茅草糊泥与芦苇铺设的房顶年久失修让大部分房屋成为危房,碰到台风等恶劣天气,不仅老旧小区经常出现内涝现象,居住在农场四个分场的70户人家更是成为工作人员最大的牵挂。2021年,台风“烟花”袭击上海,工作人员立即启动了挨家挨户的隐患排查。他们犹记得走访中,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四处漏雨、地上是水的房间里吃饭;90多岁沈红英老人的房子地处低洼地带积水,工作人员连夜把老人从房子里背了出来,情形不禁令人心酸。
翘首以盼新房的日子里,老人们一次次带着喜悦和憧憬来到工地查看进展。光明地产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摇号”那天,有许多老人第一时间赶来现场想看看自己的新房在哪里。当时,工程在最后验收阶段,本是不对外开放的,但为满足居民们迫切想要看房的心情,白茅岭公司及社区为老人们协调了参观活动。见到新房,一位老人泪洒现场,她说,老伴因为疫情已经离开了,“如果我们能一起住进这漂亮的新房该多好。”施工方工作人员表示,参观时,居民都急着问什么时候能拿钥匙,“我们能感到房子是超出他们预期的,疫情为施工造成了诸多阻碍,集团公司克服了很多困难,但这一刻我们感到很自豪、努力都是值得的。”
农场居民搬入新居,实现美丽家园的“安居梦”
近年来,光明食品集团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广泛开展为民做好事办实事,对11万光明退休员工开展了“大家访”,建立了光明“三失”基金,专门为失独、失智、失能困难老人送上护理托底、医疗托底及特殊困难帮扶;今年以来对10万职工开展“赠书大家访”,送上《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让总书记的为民情怀飞入寻常百姓家,帮助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因病致困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机制。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光明食品集团坚持把“实”字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办实事、求实效,将“员工第一”的光明文化转化为职工群众幸福生活福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白茅岭农场紧紧围绕光明食品集团使命愿景、发展战略、让市民离不开光明奋斗目标,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大力发展生态茶业、生态林业以及蓝莓特色产业,兼顾发展生态农旅、康养事业,建好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产业与服务融合共生,为光明食品集团康养事业、城市保供、城市服务、校园餐饮、现代农业、民生实事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白茅岭农场移交光明食品集团后,积极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
从“茅草房”到公寓房,农场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让居民迎来美好的生活。据悉,光明食品集团投资建设的军天湖农场500套改造房当前也已竣工,白茅岭与军天湖农场的二期房屋改造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主题教育“以学促干”,为民造福再建新功。当年的老一辈建设者通过勤劳的双手让荒地成了良田;如今的光明人以自己的温暖和善良,凝聚起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弘扬“员工第一、崇尚奋斗、爱与尊重”的光明文化,传承“创新奋进、奉献拼搏、团结务实”的光明精神,坚定走好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之路,更好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美好生活新向往,谱写“让市民离不开光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