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丨“贤城工匠”、奉贤文物修复师秦威威:治愈“受伤”的书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3-10-11 12:06

摘要: “贤城工匠”、奉贤文物修复师秦威威:治愈“受伤”的书画。

奉贤博物馆二楼“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展厅内,一幅“顶天立地”的碑拓十分显眼。长约7.8米,宽近1.7米,它是全展最大文物。刚送来时,这幅碑拓残损断裂,在“贤城工匠”、奉贤文物修复师秦威威与他的团队手中重新焕发光彩。


        


二三十道工序,残缺破损的画被“治愈”


走进深藏在奉贤博物馆地下一楼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琳琅满目的工具铺满了长桌,墙上贴满修复半程的字画,散发着文物的气息。


85后的秦威威,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师,也是上海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书画修复与保护工作。他告诉记者,一幅破旧的书画要修旧如旧,通常要经过二三十道工序。“残卷到手里,我们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作品的年代、损坏的程度、绢本纸张的属性、脱色絮化的情况等,然后进行修复方案的制定。”


“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是奉贤博物馆今年的重头戏。早在筹备之初,秦威威团队就和所有馆员一样枕戈待旦,而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修复《升仙太子碑碑拓》。


“《升仙太子碑》是大周皇帝武则天书写的。”秦威威介绍道,武则天本身就是书法名家,收集“二王”法书不遗余力,她的《升仙太子碑》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可能是历史上飞白书最后的名迹。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当时我们接到升仙太子碑拓片,就感到修复难度很大。”据了解,升仙太子碑原碑高6.70米,宽1.55米,如果装裱完,整幅碑拓最少也有7.8米长。“修复室内的四米台根本铺不下来,所以要一点一点去修去做。”


微信图片_20231011140200.jpg

秦威威正在为清代画家戴熙的一组旧画全色。


不仅如此,拓片原件是分段拓下来的,这也为后续修复带来了一些麻烦。首先是纸张边线不齐,修复师要想办法进行协调和对称。其次,这一拓本只有中间的“升仙太子之碑”字样,原碑两侧的蟠龙形(赑屃)的碑帽没有拓印出来。“两边就是光秃秃的,我们要重新修补完整。”


在修复《升仙太子碑碑拓》的四十多天里,秦威威团队所有人都在不停运转。修补、小拖、全色、托绫、打料、镶嵌、覆背、砑画……文物修复工序繁杂,仅大的步骤就有十几道,细分下来有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要认真谨慎。“还好我们这个团队非常给力,把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都攻破了,最后挂在馆里面平整整的,非常漂亮。”


修复如同“做手术”,过程自己也会受伤


采访当日,秦威威与工作室的两名实习生正在修复清代画家戴熙的一组旧画。“这组画损毁很严重,刚送来的时候表面一部分被虫子吃掉,画上都是虫卵。”秦威威手握工具刀,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修复着面前的书画文物,只见他手法娴熟、眼神专注,竟让旁观者有种他化身医生正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的恍惚感。“其实我们文物修复师就像医生一样,我们给文物看‘病’治伤,‘抢救文物’”,秦威威指了指他手里的工具刀,说那就是他身为一名文物修复师的“手术刀”。


他介绍,一般修复过程包括:方心;配托纸;画面去脏;揭心处理;画心修补;胶矾处理;全色处理;覆背上墙;砑装天地杆……才能最终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他展示组画中已经完成修复一半的一幅,完全看不出损坏的样子。关上灯,一块块荧光色的瘢痕在画上显现。他介绍到,这幅画刚完成“全色处理”工序,瘢痕处即是原本损坏修复之处,待后续再加工去掉荧光色,便真的修旧如旧,与原画无二。


秦威威展示他的修复工具时,记者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深浅不一的伤口,右手中指甚至缺失了小半块指甲。他解释到,要将文物恢复到原本的样子,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包括画的天地杆,都是自己从木头挑选,到形状雕刻以及上色。“小的刀口大多是刮画的时候伤到,手上最明显这个伤口是做天地杆时候,用锯齿时受伤的。”这些伤口早已长好,却留下永久痕迹。


传承文化,再苦再累也值得


虽然年龄不到40,但秦威威已经在文物修复领域潜心研究了近20年。如果从高中开始接触字画修复来算,时间更早。一开始只是把修复工作当做兴趣,他已然将文物修复当做毕生追求,追根溯源,进入这一行全是凭着自己对修复工作的满心热爱。“我特别喜欢书画,尤其是古代书画,看到古人的笔墨,我们之间好像无形当中在对话。”正因如此,即便深知这一行背后的辛苦,他也乐在其中。


“书画修复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能之一,是保护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书画装裱修复工匠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这项技艺又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类专业技能,作为修复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书画装裱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方可进行书画修复学习。


微信图片_20231011140155.jpg

秦威威教授学生全画要领。


看似简单的揭、揉、搓、捻,都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常年累月的经验积累,且这些细微的动作和工序根本无法用任何机器代替。这些专业的人才从何而来?如何保障人才不断档?对于记者的疑问,秦威威介绍说,目前他们学校每年招收书画修复专业学生约60多名。“通过校馆共建,资源共享,我们能够更好地把这项技艺发展下去。” 作为奉贤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书画修复技艺”传承人,他也是一名老师,一刀一刻、一笔一划,将我国传统文化技能继承下去。

摄 影:刘振思
摄 像:刘振思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代表之声丨邵丹华:立足新起点,谋...

匠心之路|守护城市天蓝水清!上海...

匠心之路丨“80后”上海工匠陈徐...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