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一个适合职业的干练头像”“换一个头像给自己加油”“换个头像庆祝一下”……近期,在年轻的职场人之间,突然形成了一股换头像风潮。
年轻人给微信头像赋予职场期待,这种选择带有“功能性”的头像,甚至形成了一门“职场头像学”,即通过换上各种头像改变自己的在职场中的人设,从而实现不同职场愿望,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根据目的不同,还形成不同“流派”,有些人认为头像是工作形象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头像与工作无关,只是一种随意的表达。
对此,专家表示,建议职场人微信头像在设置时要考虑符合职场环境,并不适合作为情绪宣泄的方式,工作与情绪之间,仍要注意把握平衡。
流派一:
精致头像派
给客户留下“专业”印象
笔挺的西装、精致的妆容、精心打理的发型……在一家早教机构从事教学和销售岗的陈凡(化名)自从入职所在公司后,就将头像换成了团队统一拍摄的工作照,除了精心拍摄的职业照外,头像上还有公司logo和自己的教师格言。
“换上这样的头像能够让客户感觉自己更加专业。”陈凡告诉记者,自己面对的客户大多数是家长,好的头像能够给家长留下好印象。“之前有同事因为头像比较夸张被投诉了,家长认为老师的头像应该更严肃一些。”
事实上,在一些直接面向服务或者合作对象的岗位,如销售、咨询等侧重人际关系导向的岗位上,往往更加在意对虚拟形象的管理,用人单位也会有一定要求规范。在诸如4S店等销售岗位,公司还会在一些重要销售节点,要求职工换上企业的宣传头像。
对于部分用人单位管理劳动者网络平台头像的现象,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陆敬波认为,如果是工作账号,用人单位要求使用官网表示,作出统一要求无可厚非。“如果是个人微信头像,不能强制要求,应双方协商,否则就超出了正常管理权的范畴。”他提醒,微信属于劳动者个人实名,并非用人单位所有,用人单位无权强行管理,更不能因此处罚劳动者。
流派二:
头像即“心声”
根据工作状态更换头像
“换个头像秀出努力拼搏的态度!”“换个头像给自己加油!”……在小某书平台的“职场头像”等相关话题下,职场人也在互相分享喜欢的职场头像,这些头像与职业性质无关,更多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从事审计工作的石月,今年正备考审计师资格证书,为了给自己加油鼓劲,她把头像换成了“奋斗版”的自己,希望能在考试中披荆斩棘。
年轻人希冀通过微信头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这也成为当下的流行,相关热门话题阅读量在网络平台达到2000万。有的职场人以头像鼓励自己发奋图强,许下“更进一步”的愿望,有的则是在情绪低落时,换上一张“倦怠型”头像。
石月曾因为职场矛盾把头像换成了一张“生人勿近”的图片,“虽然知道不好,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顶着这样的头像工作一天后,她很快就换了。“很多同事都来关心我,我被他们感动的同时,也发觉了自己的不成熟。”她事后回忆,与其自己默默生闷气,还是应该及时沟通。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屈辉认为,作为职场人员,微信头像并不适合作为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职场人的环境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微信头像也要符合环境的特定要求。比如说客户服务的工种,如果在头像上有情绪化展示,会给客户留下专业度不够的印象。” 而同事间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她提醒,从自我保护的角度,不建议职场人这么做,通过头像宣泄情绪反而会适得其反,建议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沟通,及时缓解负面情绪。
流派三:
随心所欲派
认为工作能力和头像无关
也有部分职场人认为,微信头像是否更换、内容如何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并无关联。他们更愿意将用头像表达自己的爱好,或分享记录自己的生活,大到生日、孩子出生等“人生大事”,小到旅游风景、美食小吃这类“小确幸”。
“虽然并没有关于职场人头像的强制要求,但仍需注重分寸,特别是不要展示出情绪宣泄等负面内容。”屈辉提醒,无论是从管理岗位还是人际交往岗位,用人单位更希望能够招聘到情绪稳定的职工,“面试官在笔试、面试、录用等甄选的一段时间内,如果看到面试者头像经常变换或有负面展示,都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屈辉建议,头像作为人们网络世界的重要名片,在设置头像时,既要考虑满足自己,也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在亲缘、地缘关系较少的微博等平台,头像更加贴合个人趣味;在领英等职业网站,自我个性的需求要让位于专业性和能力展示;而微信既有表达自我的功能,其“观众”也包含长辈、领导、同事等。因此,在微信头像的设置时,往往需要在取悦观众和表达自我之间作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