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市2023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暨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首批3家南京工匠学院授牌成立,将打造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基地,培育南京经济发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当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问题。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要兼具传统技能人才的普遍特征和创新人才的独特气质,能够凭借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前沿技术转化应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形成从科技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这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极高要求和全新挑战。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面向产业升级的需求,要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人才从储备阶段就接触产业前沿与创新实践,培养科技创新意识;更进一步说,还应当将产业资源、科技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撑人才多探索、广实践,培育科技创新能力。但从当前实践来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常常存在“校热企冷”和层次较浅的问题,需要创新合作模式,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聘用、实习实训等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南京是实体经济大市、产业工人集聚大市,2017年起成为产改全面试点城市,已有近800家单位纳入试点。此次会议也提到要“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工匠学院”背靠城市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产改基础,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通高技能人才培养从课堂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加速释放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人才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近年来,南京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并进,产业链集群发展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全市产业体系整体还没有迈入中高端,产业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还亟待提高。自主培养更多“南京工匠”,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持续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赋予生产力更多的人才支撑、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方能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与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