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那些事儿丨“抱着离职的心态”去上班会更轻松吗?专家:企业应关注员工的情绪和压力管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朱兰英 发布时间:2024-01-18 11:03

摘要: “精神离职”对工作状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心态到底可取吗?

近日,“抱着离职的心态去上班”(即“精神离职”)话题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榜,部分职场人表示,这样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压力。“精神离职”对工作状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心态到底可取吗?企业应如何帮助员工释放压力、进行情绪管理?本报采访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


现象:


工作压力导致情绪内耗


通过“精神离职”找寻“松弛感”


很多人都希望,在工作中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包括劳动报酬和价值感等。不过,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的人越来越少了。迈入职场,严格的KPI考核、经常不可避免的加班、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成为了职场人不得不面对的压力来源。过度的压力让人总是“绷着一根弦”,在工作中担心自己跟不上节奏、害怕出错、不敢与领导沟通等,产生情绪内耗,进而影响心理状态。


在一家知名电商平台从事多年运营工作的小曾(化名)最近就有这等烦心事:部门来了个新的领导,不仅对工作的要求提高了不少,对下属的态度也极为严苛。“每天下班都很晚,一点小差错都要被说。”就这样,小曾每天起早贪黑挤地铁,在公司兢兢业业,但依然担惊受怕,时刻担心自己有什么举动让新领导不满意。


像小曾这样,在职场不断精神内耗的人不在少数,长期绷紧的心理状态,让职场人渴求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近日,“抱着离职的心态去上班”话题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榜,该话题帖指出,如果你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面对现实生活又不能真的潇洒辞职时,可以试着“用离职的心态去上班”。


“精神离职”,顾名思义,即并非手续上的离职,不需要向公司老板和HR报告,而是一种“超前”的精神状态。“放弃过度的责任感、尽量划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对他人的评价不过度重视,找到属于自己的松弛感,会轻松很多。”看到该热搜后,小曾想通了不少。


热议:


超半数网友表示理解


但也有人认为应调整为“进取心态”


“抱着离职的心态去上班”话题上热搜后,引来大批网友“围观”,大家纷纷在相关帖子下面发表留言参与讨论。


记者在评论区看到,参与留言的网友中,超半数人对此表示理解或支持。“拥有‘离职心态’是为了不被上级领导‘拿捏’,”有网友表示,“拥有过度的责任感,会在不知不觉中承揽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但活是永远都干不完的。”


还有网友指出,“离职心态”的本意并不是鼓吹“摆烂”,而是为了帮助自己在职场中更好地放松心情,调节心态,比如客观看待并处理同事关系、学会拒绝岗位以外的附加任务、分清手头工作内容的轻重缓急等,从而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每天带着“离职心态”上班是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离职的念头一旦产生,就会在脑海中越来越强烈,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工作态度,耽误工作进度。”有网友留言表示。


还有网友直言道,不仅不应带着“离职心态”上班,还应及时调整、转变为“进取心态”:在工作中积极表现,不断学习和成长,争取获得晋升的机会。


专家:


避免“离职心态”演变成“离线状态”


企业应关注员工的情绪和压力管理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深耕多年、拥有丰富人才发展经验的钱佩炎老师认为,近年来就业市场不景气,在此形势下职场人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压力愈发增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所谓的“抱着离职的心态去上班”的心态。


那么,“离职心态”对于职场人而言,到底是可以更好地调整平时紧绷的工作状态,还是会促使“摆烂”“躺平”等带有消极色彩状态的产生?钱佩炎指出,两者之间或许只有一念之差,把握住一个度很重要,要避免让“离职心态”演变成“离线状态”。“这种‘离职心态’更多地应该是指职场心态管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累核心竞争力、为日后的‘重新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钱佩炎补充道,“不过,这不应变成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敷衍对待工作。”


若员工出现“精神离职”的心态,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做些什么?钱佩炎表示,大部分企业比较关注KPI的达成,忽视了员工的情绪和压力管理,但实际上,企业重视员工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员工才能更有归属感、与企业共进退。“比如,加强与员工的有效沟通,聆听、采纳员工的可行性建议;开设《情绪压力管理》相关课程,教授员工一些情绪压力释放的方法;引入专职或兼职的心理疏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定期为员工排忧解难、放松疗愈等。”钱佩炎说道。


摄 影:刘振思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