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五小”创新走向市场 ,职工技能提升助力企业“增值”发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 发布时间:2024-01-22 09:15

摘要: 越来越多的职工在投身“五小”创新的过程中,增长了技能、提高了收入、赢得了尊重。

头图右二为徐建军(受访对象供图)


当前,上海地铁正迎来“跨越800”的新一轮发展考验,乘客对地铁舒适性、准点率、安全性的要求与日俱增,这就对地铁维保职工技能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岗位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在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创新创效与薪酬挂上了钩,创新氛围浓了,技能变得更“值钱”了——越来越多的职工在投身“五小”创新的过程中,增长了技能、提高了收入、赢得了尊重。而企业因为职工的贡献,也实现了“增值”发展。


“痛点”变亮点,一线职工破解全国性难题


地铁线路上使用的电液转辙机,如同汽车的方向盘,是控制道岔、改变列车运行方向的关键设备,惯性轮则是其核心部件。很长一段时间,全国上下对于惯性轮故障,都没有好办法,只能靠整体拆装设备解除故障,更换一次的成本达3万元,且拆装时没有专用工具,工作量很大。


“这就好比只需局麻的手术用上了全麻。”首届长三角大工匠、通号分公司高级技师徐建军告诉记者,全网络有转辙机3000多台,“故障一多,我们团队连轴转也忙不过来。”为此,他带领团队设计了一个消防水枪形状的“惯性轮快速拆装工具”,并以此编制了“惯性轮快速拆装工法”,彻底解决了惯性轮拆装费时费力费人费钱的难题。这一成本不到几块钱的工具推广应用后效果显著,设备故障修复时间从几小时缩短为几分钟,人力成本从四五人降至一人,维修成本更是每年节约了五百多万元,还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与此同时,转辙机供应商也将此项创新技术作为了出产标配,随产品推广至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


“五小”创新氛围浓,职工由“工”变“匠”


2023年,在首届上海地铁职工岗位创新金钥匙大赛上,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斩获了4个“金钥匙”奖和2个提名奖,徐建军领衔的团队榜上有名,还获得了3万元的奖励。事实上,在该公司像徐建军这样靠创新“出圈”的经历俯拾即是。


照片左一为盛忠明(受访对象供图)


曾经,更换列车上重达235千克的牵引模块,需要同时动用检修工、吊车工等至少六个工种,流程繁琐、等待时间长。车辆分公司高级技师盛忠明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多功能牵引模块吊装驳接小车”,此后,仅需三名检修工即可作业,大幅提高了列车的上线率。


照片中为吉敏(受访对象供图)


承担上海地铁“大动脉”电力电缆维保工作的供电分公司变电检修部吉敏,曾长时间苦恼于因捆扎带老化松脱,引发电缆侵限及损伤故障率高发。于是,吉敏带领团队研发出带有伸缩卡槽、挂钩样的“电缆支架保护器”和“电缆防侵限装置”,实际运用后,不但电缆侵限和损伤故障率降低了90%,还走向市场,推广至全国使用。


照片中为周峥(受访对象供图)


上海土质松软、含水量高,建成运营中的隧道会因多种因素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渗漏水,以往主要采取预留孔壁后注浆法进行堵漏,但无法做到定向堵漏。工务分公司土建维护一部周峥对工艺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了精准堵漏,减少了浆液浪费。


近年来,越来越多一线职工通过参与“五小”创新收获了技能,提高了效率,创造了效益,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五小’不小,徐建军、盛忠明、吉敏、周峥等职工纷纷在创新中由‘工’变‘匠’,获得上海工匠、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地铁工匠等称号。他们的徒弟徒孙,也在全国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经理张捷说。


能力成“出圈”关键,让职工“技高者多得”


“一线职工有盼头才能有作为。”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屠慧雯表示,上海地铁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职工在岗位创新方面为公司作出了贡献,应该让他们的收入和技能水平相匹配,打破薪资天花板,鼓励更多技术大拿涌现,凭‘技’涨薪。”


让职工有动力创新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掌握创新本领,转化和运用创新成果。“我们一方面搭建竞赛舞台,举办青年技术论坛,创造交流分享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大服务支撑和扶持力度,推动技术孵化应用,点燃职工岗位创新热情。”张捷补充道。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场那些事儿丨地铁又现“板凳族”...

火热一线丨10公里巡检不放过任何...

代表心声|上海地铁二号线徐泾东站...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