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为单鵾(左)正在博物馆内做动物标本养护
在2023年“上海工匠”、上海科技馆藏品保护研究中心标本制作部部长单鵾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大厅中映入眼帘即是一个巨大的长须鲸骨架标本,不少小朋友驻足观赏。他自豪地介绍到,这个长24米、重3吨的大家伙,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长须鲸骨骼标本,也是他们的工作成果之一。
博物馆里,动物标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生命的故事。从可爱的企鹅到威猛的狮子,从高大的长颈鹿到憨态可掬的熊猫,每一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点。尤其是一些灵长类动物的面部表情,甚至是皱纹肌理都极尽真实。单鵾和他的团队,就是这里诸多标本的制作者。“每逢过节,都是自然博物馆的游览高峰期,春节期间观赏人数甚至破万。”他认为,小朋友们看到动物标本,能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特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走到“生命长河”展区,一家端坐打闹的金丝猴栩栩如生,不少小朋友停下来拍照打卡。单鵾介绍,这组标本在做之前,他和团队要先观摩几千张该动物的生活照,了解其身体构造与形态姿势。由于体格小,金丝猴们的骨骼由铁丝与木棍绑扎固定而来。而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还原其面部表情,这是动物“灵”不“灵”的关键。单鵾及团队独创出灵长类面部石蜡制作法这一绝技,突破了国内浸制制作法与雕塑法的界限,不仅让动物皮张上色后期处理更简便,更还原了灵长类动物丰富的类人表情,保留了它们的面部细节纹路。
从事标本制作工作近20年里,单鵾和其团队经手制作了4000多个动物标本。在他们的巧手下,这些动物“起死回生”,活灵活现的样貌,无不令现场游客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