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大直径隧道工程向城市核心区域推进,然而,由于城市核心区域的特殊环境,在施工中往往会遇到出洞口水土易渗漏、工作场地狭小、障碍物多、施工效率低等新技术难题,也由此带来新的危机:如西雅图SR99公路隧道盾构主驱动密封损坏,导致损失工期23个月,耗资1.56亿美元,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隧道报废及人员伤亡,制约了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在盾构推进施工领域工作了37年,“上海工匠”宋兴宝为此展开了技术攻关,形成“城市核心区域大直径盾构始发、掘进与施工技术及应用”,在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聚沙成塔形成行业规范
城市核心区域的大直径盾构是地下工程领域的新课题,曾几何时,其施工工艺、标准等尚未形成体系。宋兴宝团队的成果,是将多年现场经验汇总,最终形成的一份“行业规范”。
据悉,团队通过在大直径盾构始发与接收技术、大直径盾构城市核心区安全掘进施工技术、大直径盾构城市核心区高效施工技术等创新,系统地建立了城市核心区大直径盾构始发、掘进与接收施工新技术体系,形成了多项施工工法和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并在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面对一项如此“宏大”的课题,宋兴宝和团队成员选择将项目“拆分”,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分别从“洞口水土易渗漏”“工作场地狭小、障碍物多”“施工效率低”三个问题入手,并分别形成了“大直径盾构始发与接收安全施工控制技术”“大直径盾构城市核心区安全掘进施工技术”和“大直径盾构城市核心区高效施工技术”三项创新成果,每项创新成果包含多项技术。例如,在安全掘进施工过程中,主驱动内腔与开挖面需保持一定的压力差,以保护重要部件主驱动内部密封不倒翻、不渗漏。宋兴宝和团队成员在原有人工操作加压的地方增加一套自动补压设备,进行实时调节,该自动调压系统数值在操作屏幕上实时反馈,做到时时监控,从而杜绝人为影响和操作失误。
多年来,宋兴宝先后参与了《盾构法隧道施工高效运输系统研究与运用》《地铁盾构可硬性材料同步注浆施工技术研究》《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施工技术研究》《11.22m双层隧道盾构改进设计研究》等重大课题,先后取得《泥水加压平衡盾构工法》《超大断面地下交通道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两项国家级工法、一项上海市市级工法《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
把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
长期以来,宋兴宝一直工作在施工的第一线,从污水隧道小盾构,到世界第一的越江通道大盾构,可谓履历丰富,尤其在盾构施工方面有独到心得,37年来,宋兴宝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使一条条隧道顺利贯通。
凭借自己20年的泥水盾构的施工经验,宋兴宝在消化吸收法国MS、德国沙堡、德国HK以及国内其他厂家生产的泥水处理设备的前提下,针对实际施工中碰到的问题,自主设计制造出了隧道公司自己的泥水处理设备,成功应用公司在建大直径隧道工程;在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项目中,宋兴宝通过对“大直径盾构城市核心区高效施工技术”的攻坚,实现了盾构单月推进702米,内部结构单月最快安装877环,单日最快安装48环的成绩,在软土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中展示了“上海速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妈湾项目中,更是依托自己数十载的大直径盾构施工经验攻坚克难,在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珠三角地区为隧道公司市场发展开疆拓土;在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软土地层、复合地层、泥水设备等领域与国内一线企业同台竞技,以技争先,创下优秀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
宋兴宝不仅发挥了他在技艺创新和技术攻关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还注重将积累的实践经验分享传授给技能员工。宋兴宝积极参加公司师徒带教活动,带教培养技术人才十一名。他签约带教过的5名徒弟均有技能晋升,其中梁敬东由中级工晋升技师,并在2018年被评为“上海隧道工匠”;赵雲龙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戚颂宁获评高级技师,并获上海市首席技师称号等。宋兴宝还特别注重应届大学生技能培养,帮助近百名大学生取得相应技能证书,提升他们的岗位实战经验。无论是盾构司机、值班长,还是电工、机修、泥水、测量、PLC等,逐步成为隧道施工的中坚力量,推动隧道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