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现场工作人员操纵上海建科创新成果“小黄车”进行隧道检测。
日前,上海建科集团下属建科院交通市政职工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建科交通市政职工创新团队”)申报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桥隧数字化检测技术、装备和系统”一举斩获上海职工科技创新届的“奥斯卡”大奖——“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这一荣誉的取得,背后离不开上海建科强大科研实力的支撑和职工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关。
桥梁、隧道犹如城市交通的“咽喉”和“动脉”,同群众出行便利和城市安全运行息息相关。上海建科职工立足交通市政领域,长期致力于用科技创新保障城市基本功能的“生命线”,形成了以新技术、硬装备和大系统为载体的桥隧检测监测“新质生产力”,用数智技术守卫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用心呵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通途”。
建科交通市政职工创新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科研攻坚聚焦行业痛点
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大众
在上海建科重点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建科交通市政职工创新团队聚焦既有桥隧基础设施运维中的痛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制约,引领行业发展。
围绕传统人工作业效率、质量、安全及不可达盲区等行业共性瓶颈问题,团队从多方面进行了破解。针对传统人工定点架站测量的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上海城市超大规模地下轨交运维安全监测的需求,持续研发形成了国内领先的盾构隧道三维激光扫描检测系统装备系列。这套被昵称为“小黄车”的设备,可利用地铁轨道快速移动,并自动且快速地实现隧道全断面扫描、隧道环缝自动识别、管片收敛精确计算、隧道病害清晰显示,工作效率提高了近十倍,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针对桥梁梁底无卫星信号情况下传统商用无人机无法实现精准定位的问题,联合无人机企业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桥梁检测行业专用无人机系统,实现了桥梁底部卫星信号缺失条件下的自动导航、自主避障、精准复飞、病害识别与孪生映射等创新能力。针对桥梁拉索存在抵达区域不能全覆盖、安全及稳定性差等问题,成功研发出自带“最强大脑”的“爬索机器人”,其在拉索上轻松“行走”一遭,就能对拉索的“身体状况”一目了然。
工作人员操纵“爬索机器人”对桥梁拉索进行检测。
为解决传统管养方式效率低、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团队积极探索智慧管养模式,运用一系列新质科技手段让桥隧运营管理工作从“人管”转变为“智管”。全新打造的数智检测产品“桥智检”,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三维可视化桥梁病害采集评估系统解决方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超过50%;并借此提出了数字化交付的创新模式,将过去沉默在文本中的数据以鲜活的方式呈现给管理者,有力支撑了桥隧运营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基础设施数字运维云平台”,实时接收、分析和展示桥隧设施的状态,使桥隧运营管理人员“足不出户”,便可从云平台的显示大屏上获知桥隧的“健康状况”。
目前,上海建科桥隧技术相关创新成果已服务了上海超500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4的桥梁检测任务,成功应用于上海东海大桥、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嘉闵高架、轨道交通4、8、11、13、15号线等百余个项目,并推广到浙江、安徽、湖北、天津、山东等地桥隧检测服务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上海建科依托职工创新平台不断壮大创新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根植于上海建科职工创新土壤,建科交通市政职工创新团队始终将从事城市公共安全的工作与国家需求、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出填补行业空白、推动行业发展的一项项技术产品,以智能守护“城市生命线”。团队业已拓展为具有桥隧工程、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人才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涌现出住建部劳模赵荣欣、上海公路十佳工程师邢云、上海工匠吴华勇、上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黄帆等一批可以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
建科交通市政职工创新团队将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依托职工创新平台激励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以职工“微创新”助力企业“大创新”、行业“大创新”,在服务城市建设中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