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见过被高温烤化出一个洞的安全帽吗?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研发生产基地管道智造车间副主任张春彦说,他见过。你见过人不必贴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焊接好管道管件吗?张春彦说,他也见过。
作为一名工龄30余年的焊工,张春彦近年越发感受到,原本让他们最怵的夏季高温工作,正在逐步“降温”。随着安装集团研发生产基地在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等于一体的管道智造完整服务链已然形成。从基地“走出”的不仅有更为优质的预制管道管件产品,还有一群不再“暴汗”的焊接工人。
自动焊机旁“焊工”变成了“监工”
走进安装集团研发生产基地,长约百米,宽约二十米的管道智造车间内,一根根焊接好的钢管或整齐摆放在一侧,或沿履带被送往下道工序,而该车间自主研发的预制加工平台运转不歇。
年轻的自动焊操作工杨春寒,正“指挥”着压辊式自动焊机(简称翻转机),游刃有余地作业。电流148A、电压19.5V、焊速068、摆速194……提前预设好各项参数,杨春寒放心地把一段预制管道的焊接工作交给了眼前的“大家伙”,自己则在一旁远距离“监工”。
杨春寒和记者介绍:“这是我们的焊接‘主力’——翻转机,有了它,预制构件的精密度大幅提升,从厘米级到了毫米级,又快又好。”
翻转机20分钟焊完的管道,杨春寒说人工焊接起码要2个小时:“不仅是焊接时间变短,我们操作时也不用凑近去点焊,体感大大改善了。”
当年被高温烫出洞的坏帽子成堆
“以前夏天的人工焊接,我们任务做完,劳防皮鞋倒出水是经常有的事,浑身暴汗,像是水洗过。”张春彦说。
安装集团研发生产基地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顾向阳,对此特别有共鸣:“别说是鞋子倒出水,早些年我们焊工的安全帽,都被烫出过洞来。”
2002年盛夏,卢浦大桥主桥合龙在即,彼时还年轻的顾向阳和张春彦等焊工,被安排上桥作业。“桥梁合龙的钢梁焊接,都是依靠人工在狭小倾斜的空间里进行的,回想起来内部温度起码有70℃。我们焊工只能用身体做支撑,安全帽顶着滚烫的钢板,就这样被高温烫出了洞……我记得从桥上下来,坏掉的帽子堆在一起,起码有20多顶,后来大家都习惯多备一顶安全帽作业了。”
岗位可以降温工作热情不能减
一顶带着窟窿的安全帽,被保留了下来,如今陈列在了安装集团展览馆内,激励着后来的“安装人”。“曾经的艰苦,现在的焊工们已经很难体会到了,但敢打敢拼、吃苦耐劳的‘上安’精神,以及大家的工作热情,被传承下来。”顾向阳说。
一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对现代化机械和智能制造的更新运用上,更体现在企业对职工的重视与培养上。“我们的管道智造车间采用自动焊接技术,如今年生产能力已达到5000吨以上了。”顾向阳骄傲地告诉记者,“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为一线产业工人减负,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记者了解到,未来,安装集团研发生产基地还将继续聚焦高端装备研发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革,奋力攀登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预制等技术的制高点,助推建筑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也为企业职工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