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人口学者梁建章与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进行了一场关于职场问题的对话,当谈及35岁职场危机时,梁建章表示,其实所谓的危机更多是误解,他认为这种职场危机现象将逐渐消失。
很快,#梁建章称35岁职场危机会逐步消失#的话题火速冲上热搜。然而记者却在留言区发现,与专家积极乐观的态度相比,更多职场人的普遍感受仍是:35岁危机感十足——“35岁”看似“当打之年”,依旧让人爱不起来。
职场人:从自信到妥协,
35岁是道跨不过去的坎
与专家提出的“误解”和“逐渐消失”不同,大部分职场人纷纷认定“35岁”仍是很难过的一道坎。今年1月,“35岁危机”甚至还入选了2023年的劳动热词。
就专家的看法,记者采访了一位目前仍在求职的原IT行业从业者黄小姐,她直言不讳“35岁危机”绝不是误解:“从自信满满到让步妥协,35岁失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有多可怕!”2023年底遭遇大厂裁员的她,恰好迈入35岁大关:“刚被裁员那会儿我一点也没焦虑,甚至还很乐观,我本科学历、专业对口、毕业后仅在3家公司就职过、周岁未满35岁正是‘当打之年’,这样优秀的简历,市场上很难再挑出毛病了吧!”可现实却是,她向boss等招聘平台上的大厂、中厂发出的消息,有回应的不足10%。思想斗争后,黄小姐适当放宽条件,也给小厂投递简历,却仍石沉大海,寥寥无几的回复也是告知她“年龄偏大!”在面试机会几乎为零、offer也为零的现实打击下,黄小姐被危机感围绕,有时晚上甚至都睡不着觉。之后,黄小姐不得不接受原本嗤之以鼻的“外包工作”:“尽管(外包)薪资低到下限,普遍比自研岗低30%甚至更多,也远比你想象的竞争惨烈,外包面试能把你仅有的一点自信磨平,逐渐拉低你的下限,让你深陷自我怀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35岁对失业者是一难关,那么有工作的职场人士就能幸免于难吗?从事货运行业销售代表工作的张先生直接否定了这个说法,他以自己为例:单位的年轻人更有活力,在生活中也还没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但就这两年,他工作即便已经到了啃“老底”的地步还是会难维持,他自嘲:“如果一个人35岁还是只会‘打螺丝’,那他凭什么打得过25岁的年轻人?”
企业:35岁“招聘线”犹存
职场老人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采访中,某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孙先生表示,许多即将或者已经超过35岁的职场“老人”津津乐道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多数是曾经工作过的平台赋予他们的价值,所以,35岁职场危机,并不会轻易消失。他认为:“除了少数技术大牛,35岁往上的普通职场人,其实普遍并不具备什么碾压新人的绝对优势。”
孙先生坦言,在他们企业对外公布的招聘岗位中,绝大多数有35岁“招聘线”。他总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几点:首先是35岁以上的成本确实高,一些职场人并不愿意降低身价入职;其次就是职场“卷”文化,现在加班加点依旧很被看重,需要更年轻体魄才能多扛几年;此外,部分岗位工作重复性高,机械式地使用员工,职场老人的经验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专家:学会观察,保持好奇心
永葆职场生命力
关于热搜话题,人力资源专家屈辉认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演变的过程,目前来看,35岁仍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必经的时间节点,但绝不是职场的硬性标准,具体还要看个人。
职场人该如何应对“35岁危机”?屈辉也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觉察自我,深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其次,无论什么年纪,职场人都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要经常了解一些社会上新鲜事物的发展方向;最关键的是,35岁前后的职场人,更要积极主动创新,改变自我,比如现在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作为传统的职场人,就必然要学会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操作。
“基于以上三点,我相信,35岁绝对不是(职场的)一个坎。你一定能够有更多收获,并且永葆职场生命力。”屈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