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下午14时许,躺在采集室病床上的上海市青浦监狱民警鞠沂韬,刚经历了5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还有点恍惚,但更多是兴奋。他健康的306毫升干细胞像一粒“种子”,将进入万分之一概率配对的陌生病患身体内,生出健康的希望。从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到比配成功,12年过后,他依旧毅然选择捐献。他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拯救生命我绝对义不容辞。”
5个小时的采集,紧张的同时是激动
11月29日中午,记者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见到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民警鞠沂韬。他躺在病床上,身着病号服,两只手臂连接着采集的血管。一端将血液输出,进入采集器,一端将采集后的血输入回身体。彼时平躺了3个小时的鞠沂韬脸上丝毫不见疲倦。他开心地表示,只要想到自己的健康造血干细胞能拯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就很激动。
记者了解到,在采集的五天前,他就已经入院。第一天,医生注射一针集落刺激因子,俗称动员剂,然后进行B超检查。在接下来的第二、三、四天里,每天都会抽取血常规,并注射动员剂,方便更好地采集。采集当日,经过5个小时,采集出306毫升造血干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治性治疗,为了保护捐献双方的隐私,鞠沂韬并不清楚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将用到哪位患者身上。但自从决定捐献后,他在每个环节中都没有丝毫后悔。
12年的轮回后,他的决定还是“是”
其实,鞠沂韬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早已注定。早在2012年,当他还是一名新警时,就在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中得知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留下了自己的信息。很幸运的是,第二年他就接到上海市分库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鞠沂韬当即就坚定承诺捐献,但后续因有更合适的捐献者,他并没有被选中。这个结果让他有些遗憾,但也将一丝期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十二年,一个美丽的轮回。2024年11月,一场生命的邀约如期而至,35岁的鞠沂韬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此时的鞠沂韬已经从一名青涩的新警成长为了一名沉稳的副监区长。他也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在家庭和工作的重任下他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也让他在面对选择时也更加谨慎。
“当时接到那个电话时,我有点蒙,感觉就像一下子回到了12年前。我下意识地想,这我肯定是要答应的,因为有个患者和他的家庭正等着‘希望’,毕竟性命攸关,我认为不需要有过多的犹豫。”在获悉自己是该患者在全国范围内唯一配型成功的志愿者时,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毫不犹豫表示同意。
鞠沂韬的善举也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在大家的见证下,完成了这场“生命的连线”。“其实我儿子他没有事先问家里意见,他自己决定后告诉我的,当时我就问了他一句:‘你确定吗?’他说:‘我已经做出决定了。’”父亲鞠光满眼是对儿子的赞许,“既然他做了决定,我们肯定全力支持,因为这既是善举也是义举,我们全家都为他感到自豪。”
无论墙内还是墙外,“拯种下希望”是他的使命
服务人民,是人民警察矢志不渝的宗旨。作为监狱人民警察,鞠沂韬在墙外,用生命挽救生命;在墙内,同样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为那些曾经迷失方向的罪犯照亮了改造之路。
一天,作为副监区长的鞠沂韬正组织罪犯开展教育讲评会,他发现犯群中林某总是走神,还会发出低吟的叹息声。林犯刑期10年,性格比较“闷”。一年前,该犯诊断出直肠癌,经过治疗后康复指标都算正常,但该犯心理负担重,对待病情总抱着悲观情绪,并经过监狱心理评估判断为“轻度抑郁症”。
本就熟悉林犯情况的民警鞠沂韬,在教育大会后找到了他,并没有直面询问该犯身体情况,而是聊起了家常。40岁的林某一直放心不下老家务农的父母,总提起父亲种的橘子很甜,从小父母就靠果园的独门“秘方”将其兄妹二人拉扯大,还将“秘方”也在交谈中“透露”了出来。谈到这些,林犯满脸都是喜悦和敬佩。
得知情况后鞠沂韬有了想法。“我们监狱有一个农业园,里面有一块地,你能不能用你父亲的秘方种出来和你父亲一样甜的橘子……”农业创业园是青浦监狱特色的罪犯矫正项目,里面包含了果蔬培育、菌菇种植、宠物饲养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构建“共生情境”,让罪犯提高技能,重燃希望。
林犯很快同意,并在农业园认养了两只鸭子和两颗橘子树,并乐此不疲地照顾它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矫正,林犯的焦虑悲观情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愿意和其他罪犯交流,对改造生活也充满信心。“我只是为他种下了希望。”在工作中,监狱人民警察既是罪犯的管理者,又如同老师与医生,既教育罪犯遵规守纪,又引导他们心灵走向正轨。就如同鞠沂韬的此次捐献,他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播撒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