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午休短途游”成了打工人一种热门的放松方式。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午休“gaphour(放空时间)”,有人在单位附近的公园草坪上铺一块野餐垫,在上面吃午餐、晒太阳,有人趁午休去江边发呆,提前感受退休的生活,或是钻进咖啡厅喝杯咖啡,假装避世……短短一个小时的午休,被包装成了一场微型度假。
午休Gap
成为大家的“精神补丁”
午休一小时,能做什么?有人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午休Gap!他们将午休当作一天中的“gaphour”,利用这一小时远离工位,通过短途游、娱乐活动或自我疗愈,为身心按下重启键。
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萌,每天午休会带着野餐垫直奔公司附近的公园。她将午餐装在便当盒里,在草坪上边晒太阳边吃饭,随后铺开瑜伽垫闭目养神。“晒太阳补钙还能助眠,下午开会时同事说我眼神都变温柔了。”类似的现象在上海屡见不鲜,甚至衍生出“野餐垫社交”——同事们共享一块垫子,闲聊八卦或分享零食。
而这些“微型度假”不仅限于户外。有人钻进洗发店享受头疗按摩,有人在电影院包场看早场电影,或者利用午休回家陪父母吃饭……
在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号“申工社”发起的调查“你的午休方式是哪一个?”中,超五分之一的人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就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此外,选择“特种兵小旅游”“锻炼”“打卡附近景点”“按摩”“看剧”等休闲活动的人总和也超过五分之一。正如网友调侃:“一小时不够去远方,但足够让灵魂出窍。”
是“真回血”
还是“瞎折腾”?
午休Gap看似很美,但并非人人都认同这一方式。
“午休Gap打破了工位和工作的限制,是给身体和精力高效‘充电’的方式。”金融从业者李先生习惯用午休时间跑步。他坦言:“跑步时耳机里放的是行业播客,看似卷,实则是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多巴胺。”某广告公司调查也显示,实施弹性午休制度后,员工下午出错率降低22%,创意提案通过率提升18%。心理学专家指出,与工作完全切割的1小时能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促进灵感迸发。
尽管午休Gap得到不少人支持,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他们并不是反对午休,而是认为午休Gap可能加剧不平等:并非所有公司允许外出,基层员工常因“临时任务”被迫放弃计划;高端洗发店、私教课等消费项目无形中制造攀比。更有人担忧,“高效午休”会助长“时间管理焦虑”——连休息都要追求KPI,反而背离放松初衷。
另外,还有职工认为,午休Gap成了“何不食肉糜”的炫耀。不少职工在“申工社”相关推文中反馈,他们只有45分钟午休,无法Gap,在调查问卷更有超过1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午休。
其实不难看出,对午休的自由支配是绝大部分职工的心愿,不管是“睡一睡”,还是“动一动”,都是大家在工作了一上午,希望放松身心,以更好状态投入下半场工作的美好期待。午休Gap这种微型度假潮,本质上也是对抗工具理性的一抹浪漫主义。或许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那一刻,我们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