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女子监狱作为一所关押上海绝大多数成年女犯的监所,关押着形形色色不同罪名、不同刑期、不同文化、甚至不同人种的女性罪犯。在她们中,有一些罪犯游走在认罪服法的悬崖边界,期望通过不认罪的方式逃避惩罚,减轻罪责。面对这些不认罪女犯,上海市女子监狱三监区磨练出一支攻坚团队,多年来奋战在改造工作一线她们既有柔情的教导,也有铁一般的手腕。是当之无愧的“铁娘子”军。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团队作战破心防
“改造不认罪女犯,靠的是集体智慧。”这是三监区攻坚团队最常说的一句话。团队由“90后”新警、经验丰富的“中生代”和从业20余年的“老法师”组成,她们分工明确,随时集结。遇到难题时,监区的办公桌旁、走廊里,甚至监控屏前都能成为“临时战场”。
50多岁的吴某因诈骗罪被判15年,曾是公司高管的她坚称自己“被利用”,拒不认罪。面对这名精通法律的“刺头”,20岁出头的主管民警陈心怡一度束手无策。团队当即召开“火线碰头会”:教导员黄艳裔发现吴某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争取早点回家”,敏锐指出症结;管教“老法师”茅颖提出“从亲情入手”;众人连夜梳理出吴某儿子辍学、患抑郁症等关键信息。
陈心怡连续多日拨打吴某儿子的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不懈坚持下,电话终于通了。“你妈妈心里早清楚自己犯了罪,可她放不下你们。”陈心怡的话让沉默的年轻人哽咽。一周后,吴某收到儿子的信:“妈,我和弟弟会好好生活,您也要对自己负责。”这封信成了“破冰”关键。吴某最终含泪认罪,还主动在监区当起了扫盲教员。
“单凭我一个人,可能两三年都找不到突破口。”陈心怡感慨,“但团队一分析,方向就清晰了。”
“不放弃任何一个”
用生命守护生命
“改造不是冷冰冰的执法,而是挽救一个个具体的人。”监区长余菲说。面对身患重病、自暴自弃的犯人,团队始终坚信:只有先保住命,才能谈改造。
冯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处五年六个月,入狱后始终叫嚣“判重了”。当团队用法律条文逐条击碎她的狡辩时,她却突然确诊宫颈癌。“你们就是想让我死在这里!”冯某的哭喊崩溃和身体情况让监区转化工作愈发艰难。
特殊时期,民警们顶着防控压力,每周带冯某往返医院化疗。曾当过军医的刘碧云每天给她讲解治疗方案:“宫颈癌治愈率很高,我们一起扛过去。”两个月后,冯某不但病情稳定,还主动缴纳了拖欠的罚金。“我以前胡搅蛮缠,你们却不抛弃我。”她红着眼眶说。
2024年春天,60岁的阿琴(化名)刑满释放前却恐惧不安——那个曾家暴她的“丈夫”、失联三年的儿子让她宁愿留在监狱。三年来,民警们从未停止努力:联系户籍地派出所核实家暴记录,数十次拨打其子电话被挂断,最后只能通过短信一遍遍普法劝说:“赡养母亲是法律义务,也是亲情本分。”
释放前一天,民警再次发出短信。当晚,阿琴儿子回复:“明天我来接她。”次日,当阿琴颤抖着走出监门,看到儿子的那一刻,她哭着向民警鞠躬:“你们给了我一条活路。”
在三监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通过“母亲文化”的教育缓解了和妈妈之间多年的矛盾,有人出狱后给民警寄来结婚请柬,更有人带着孩子来监狱“探亲”感恩。近三年,团队累计转化不认罪女犯二十余名,开展攻坚研讨无数次,甚至在攻坚的过程中,罪犯主动坦白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为公安机关提供重要线索。
“法律是冷的,但执法者可以有温度。”监区长余菲说。这支“铁娘子”军坚信:当她们用法律筑牢底线,用温情融化坚冰,那些曾经冥顽不化的灵魂终会找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