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龚治伟推着他精心修复的永久牌 “二六大杠”。
在很多人眼里,自行车不过是代步工具。但在今年72岁的龚治伟手里,它们是有脾气、有故事的“老朋友”。这位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的退休员工,34年来攒下了70多辆中外老式自行车,从破旧车到孤品车,靠的就是一把螺丝刀、一双巧手,还有一颗不肯闲着的心。
龚治伟说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玩家”。“收藏家可能只要有钱就能买,我是专捡便宜货,自己修。”他乐呵呵地说着,语气里透着一股子得意。他玩车有讲究:西洋车要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日本车得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产车像“永久”“凤凰”“飞鸽”最好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人无我有”才叫真玩家。
在他的工作室里,一辆1940年代英国“太阳神”古董自行车,被摆在显眼位置。修这辆车,他花了好几个月,从锈迹斑斑到焕然一新,每一个细节都恢复得原汁原味。龚老的手机里还藏有“整修前后对比图”,笑称是“证据链”,不然别人还以为是直接买的。
他把修旧车当乐趣,也当挑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辆车会给你出什么难题。”龚治伟爱动脑也爱动手,从小就擅长做模型、剪纸、装收音机。结婚时,连家里的水电装修也一手包办。那时候他还有一项“绝活”——在五一、国庆等节日,为外滩的中行大楼手写红布标语,用长竹杆夹着粉笔徒手写出几米高的美术字,“不打格、不打草稿,围观的人比干活的还多!”说起往事,他的眼睛都亮了。
退休以后,修车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别人上公园遛鸟,他钻进小屋拧螺丝、换轮胎,还到处打听哪里有“老车头”在清理库存。有时一辆车从垃圾堆里拉回来,几个月后就变成展品,邻里亲友看得啧啧称奇。
“玩车不是清静活,是得全家配合的。”他一边感叹,一边不忘给太太“点赞”:“要不是她理解我,这些车早被扫地出门了。”在很多“车友”家里,玩车和家务成了矛盾,但在老龚家,从不因为这个争吵。“她买菜、我烧饭,她累了我接手,互相搭个手,两个人都感觉舒服。”
这些年,他也参与过不少推广活动:讲古董车历史、聊品牌文化、展示修复成果。有人笑他“玩得太专业”,他却很认真地说:“古董车是一段时代的缩影,把它们修好,也是对那段记忆的尊重。”
如今,他仍像个少年般沉醉于“车世界”中,眼神明亮,手脚麻利。问他累不累,他摇头说:“不累,越玩越上瘾。修车就像生活,有时候费点劲,但总归能修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