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工会传家宝丨当时针停留,工人新村的故事仍在继续——曹杨新村老电钟见证电力守望者奋斗历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5-05-06 15:18

摘要: 如今,这枚电钟则更像一位讲述者,述说着一代代电力人的守望。

■宝物由来


1952年6月25日,那是个炎热的初夏,《解放日报》记者俞创硕拍摄了一张照片,电力工人攀爬上高高的梯子,侧着身,调试新装在曹杨新村大门口的电钟。那张照片上,电钟的时间停留在上午9点36分。


如今,在曹杨新村村史馆里,一枚等比例的电钟复制品挂在入口处,这枚钟的时间刻度也停留在9点36分。当时,这枚电子钟有着美好的寓意:“让新的时间,记录全新的生活”。如今,这枚电钟则更像一位讲述者,述说着一代代电力人的守望。




■见证守望


“入住曹杨新村的都是劳动人民,家里买不起手表,大家盼着新村门口能建座电钟。”说起这段往事,作为当时第一批入住曹杨新村的劳模,国棉一厂职工杨富珍的心里一直有个念想。


1952年6月,崔长玉还未满20岁。参与曹杨新村电力建设时,尚是一名闸北水电公司的职工。当电钟在新村门口竖起来的时候,崔长玉并不知道杨富珍对那批电力工人的浓浓谢意和敬意。更想不到的是,多年之后,他也获得了劳模的荣誉称号,而这枚电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见证者。


市北供电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在受访时透露,一枚电钟让两位劳模的故事有了交集,同样,这也是电力几代人的守望。


在电钟下约会

它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国棉一厂劳动模范杨富珍是在1952年6月29日住进曹杨新村的。“旧社会过的是点油灯、烧洋蜡、睡‘滚地龙’的日子,大家都盼着能用上电。”回忆起搬进新村的那天,杨富珍说,“头顶的白炽灯照亮簇新的红漆地板,比起以前的棚户生活,简直是两个世界。”


而在新村门口,那枚高耸的电钟,杨富珍是亲眼看着它一步步安装起来的。多年后,杨富珍回忆当时的情景,“电力工人在大热天去安装这枚电钟,他们爬上爬下,都靠着纯手工去完成工作,工人的衣服每天都是湿透的。”


当时负责曹杨新村电线安装的崔长玉有着类似的讲述。那个年代没有高架车等施工器械,运输、架杆、放线都靠人力。白天烈日当头,崔长玉和同事要爬上十几米高的电杆。暴晒之下,电杆、导线、工具烫得几乎无法握持,崔长玉脸上和脖子后面的皮肤被严重灼伤,洗脸洗澡时痛得他龇牙咧嘴。有时为了赶工期,夜晚他们还要拿着手电筒照明继续作业。灯光下蚊虫聚集,杆上的工人成了“活靶子”,被叮得浑身是包。




在电钟安装完毕后,这里成为曹杨新村里最时髦最具标志性的一个地点。杨富珍说,有了这枚钟,每天出门、回家,第一眼都在它身上。很多时候,这枚时髦且罕见的钻石牌电子钟成了很多情侣约会碰头的地方。“在钟下,不见不散。”电子钟被赋予了更多美好生活的意味。


几代电力人的守望

迎难而上,矢志不渝


市北供电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总工会成立百年之际,他们在整理史料,和老劳模采访对谈后发现了这枚电钟所蕴含的电力精神。崔长玉之后成为原沪北供电所所长,一辈子献给了电力工作。谈起当年的工作,崔长玉表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能用电”,到改革开放的“够用电”,伴随电网不断升级改造,供电服务一路践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核心理念。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枚电钟见证的不只是每日二十四时刻,也记录着曹杨新村的发展,见证着社区与电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范式。对村民来说,电钟是记录时间的仪器,而对于电力人而言,它是静美地安放在时光长河里的瑰宝,是电力人追逐一生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目前负责曹杨新村供电工作,来自普南供电服务中心的站长程妍丽透露,电钟精神已化作普南供服中心的文化基因。2014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启动“光明工程”,改造老旧小区表前供电设施,解决老龄化电力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这一难题,曹杨新村居民是第一批受益者。


如今在曹杨新村里,老式电钟有了升级版——智慧合杆,新型的设备不仅能显示时间,还能展示用电信息和停电通知。目前,每家每户都装上了可远程采集数据的智能电表;独居老人的电表上装了温度感应器,一旦过热就会发出报警,供电员工立刻上门排查……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智慧用电,未来,曹杨新村还会有更多与电有关的故事。


摄 影:庄从周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本日记,一张工人自办报纸记录峥...

2024年“上海电力行业工匠”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上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