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2021年6月,在发射场,张崇峰对“对接装置”做发射前的最后检查。受访者供图
今年刚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张崇峰从北京归来后感慨地告诉记者,“站在领奖台上时,脑中闪过自己与航天对接的缘分,更觉未来责任重大。”张崇峰深耕空间对接领域三十余载,是我国空间对接领域的开拓者,也是航天机构领域知名专家,长期在一线从事航天器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工程等对接机构关键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的研制,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航天梦,其实早已在张崇峰心中扎根。1993年,年轻的张崇峰作为访问学者去了俄罗斯,在参观对接机构研制车间时,他领略了这项被称为“太空之吻”的高精尖技术。可当时的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白。“一定要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对接机构”,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油然而生。3年后,张崇峰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加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了从零起步的攻关之路。当时,国际上对空间对接技术实行严格封锁,可参考的资料寥寥无几,他带领团队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文献,“那段时间,我们几乎住在实验室。”张崇峰告诉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团队终于完成了我国首个空间对接机构论证报告,这份报告也成为中国空间对接技术的起点。
实际上,空间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复杂的技术之一。两个高速运行的航天器要在太空中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对接,难度不亚于“万里穿针”。张崇峰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动力学建模开始,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对接机构必须经受住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容不得半点差错。”张崇峰对每个技术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在一次关键试验中,他发现对接机构的缓冲性能存在微小偏差,当即叫停试验。经团队成员细心复盘、不断调整,终于找出问题所在。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张崇峰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2012年,天宫空间站转入方案设计阶段,为适应空间站建设阶段从小到大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对接机构亟需进一步迭代攻关。为此,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敢想敢干,创新攻克可控阻尼技术,让数吨重的航天器“举重若轻”,2017年4月22日,第二代对接机构在“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首次交会对接中表现完美。
如今,张崇峰正带领团队开展新型载人月球车关键技术攻关。张崇峰用三十余载,将中国空间对接技术从“跟跑”发展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这位航天老将的奋斗历程,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