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位热度指数:★★★★★
职业:建筑工地焊工
地点: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施工现场
人物:焊工王登基
采访当日气温:37℃
焊工王登基仰头喝干最后一口盐汽水时,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早已紧紧贴在他背上。户外,钢板被太阳晒得滚烫,一旁,这位焊工手中的焊枪,握得也更紧了些。
这是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浦东医院临港院区项目施工现场的日常一幕。入夏以来,上海连续高温预警,为确保这一民生工程如期推进,像王登基一样的六百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迎着骄阳,共谱一曲城市建设者的赞歌。
千度焊花映汗光
焊工无疑是工地上最“烤验”人的岗位之一——既要承受环境高温,又要直面焊接作业时千余度火花的辐射。
扣紧安全带,戴好防护手套,踏上登高车,缓缓升至半空,王登基左手持面罩,右手握焊枪,开始了作业。眼前,他需要焊接的位置正是位于项目1#-A楼施工区域,,近30米的钢架,等待王登基他们的有至少3000个以上的焊点。此时,钢板在阳光直射下,温度直逼50摄氏度。
当焊枪尖端触碰到钢板接缝的瞬间,刺眼的弧光骤然亮起,绚烂的焊花如金菊般绽放,跌落地面。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王登基下意识侧了侧头,手中的焊枪却纹丝不动。
“焊点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我们体感温度最起码有300摄氏度。”与王登基协同作业的看火员王秀丽,一边紧盯安全生产,一边和记者解释道。
随着火花如骤雨般溅落,王登基的防护服上烫出星星点点的小孔。安全帽带下已积起浅浅的“水洼”,汗珠顺着鬓角不断滴落到身旁,王登基也顾不上擦。
“这身装备是防火花溅射的,但也密不透风。”完成一处焊接,王登基下车终于有空抹了把脸。摘下口罩,记者这才注意到,安全帽下王登基的脸庞早被“烤”得发亮。
毫米焊缝系安危
王登基和工友们每天要完成近百米的关键结构焊接,他说,每一道焊缝都关乎浦东医院临港院区的安全和稳固。
“焊接讲究心静手稳,天再热手上也不能抖。”王登基说。在他身旁,几位工友同样全神贯注地在作业着,处处火花四溅,组成一番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近30米钢板,王登基说现在只需半小时就能高质量完成,时间节省下一半。这位已有五年焊工经验的90后向记者描述,第一次拿起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时,被惊艳到的感觉:“虽然焊接速度加快许多,小缝也能焊得更透,但比起传统焊枪,温度着实高了不少,夏季对我们焊工的考验也更大。”
考虑到医院投入使用后,将会放置很多重量较大的医疗设备,在建设伊始便摈弃更为传统的水泥混凝土架构,转而挑战稳定性更强、安全性更高的钢结构。王登基深知,这也意味着,他和工友们焊接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缝,都直接关系到整座医院建筑的安全,即便是夏日,他们对焊接工作投入的热情,丝毫不比外界温度低。
不久前,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还在项目现场举行了一场技能比武,六组参赛焊工在同样的高温环境下同场竞技,再由评委严格依据焊缝外观和无损检测标准进行打分评级,王登基所在班组凭借精湛技艺获得优胜。“比武时的高温环境和平常施工没两样,练的就是真功夫。”王登基说。
“凉策”频出战骄阳
高温下的焊接作业区,一座遮阳棚投下宝贵的阴凉。下午三点半,王登基完成一组焊接后快步走向休息区,抓起一瓶盐汽水仰头畅饮。“每天能喝上四五瓶,项目供应管够。”清凉的液体滑过喉咙,王登基满足地呼出口气。
记者了解到,项目工会针对高温天气实施的“凉策”已全面启动。项目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刘洋说:“工地各处设置了多个这样的清凉小驿站,配备足量盐汽水、凉茶、西瓜,还有大功率冷风机和防暑药品,高峰期物资管理员每天三次补充降温饮品,确保工友随时可取。项目防暑降温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工地,为工人测量体温和血压,预防中暑问题发生。”
此外,项目部还利用班前会等开展高温防暑安全培训,提醒作业人员牢记施工现场高温作业安全规范,学会识别中暑症状并合理应对,打好高温防暑“预防针”。
“避开最毒的日头,早晚多干点。”刘洋介绍。施工时间已调整为上午6:00-10:30和下午2:00-6:00两个时段,完美避开正午高温。
与此同时,职工书屋也被开辟为纳凉学习空间。王登基告诉记者,午休时间,他常和工友们在清凉的房间里翻看焊接工艺图册,讨论技术要点。“这里既能避暑又能学技术”,王登基指着书架说。
临近傍晚,夕阳为钢铁丛林镀上金边。王登基关闭焊机,步下剪刀车,缓缓摘下被汗水浸得发硬的手套。“看着医院一天天拔节长高,再热也值。”眺望初具雏形的医疗大楼轮廓,王登基眼底映照出天边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