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带同乡接活、餐厅后厨其实是由大厨带领的熟人团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老大带队”的熟人用工模式长期存在,这种看似高效灵活的工作方式背后其实暗藏风险——在遭遇欠薪或解约时,“头儿”底下的个体劳动者容易陷入维权困境。
现象:“老大模式”的团队用工,难溯个人权益
有案例显示,某建筑工地上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师傅和10多名同乡跟着“熟人”——包工头老王干了半年活,工程结束后却遭遇工资拖欠。当他们费尽周折找到总包公司时,得到的回复却是:“工资已经结给老王了,你们找他要。”而老王却失联多日。这种“包工头带队接活—总包方结算薪资给包工头—工人找包工头领薪”的链条一旦断裂,处于末端的工人往往投诉无门。
类似情况在餐饮行业同样普遍。近日有从事后厨岗位的读者向本报反映其与所在餐饮门店之间的争议,双方就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各持己见,而事情的起因在于厨师长的“离职风波”。该餐饮门店老板表示起初是厨师长自己提出“要走”,于是他默认这一个向来跟随厨师长的团队要“一起走”,于是开始和其手下的后厨人员商议相关事项,却未曾想遭激烈抵触。而在后厨员工看来,餐饮老板此举属突然辞退,涉嫌违法解除,并且其“老大”——厨师长否认曾主动提出离职一事。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熟人介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多数人会选择的方式,一来方便,二来可信赖度高,不只是建筑工、后厨工种,还涉及装修、服务员、家政等职业领域。“都是一个地方的,知根知底,不会被骗。”在上海一家饭店从事服务员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不管是亲戚还是老乡,只要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基本都会介绍认识的人一起去。
以上可见,“一拖一群”的熟人团队用工模式,在遇到欠薪或解约等纷争时,雇佣方或合作方通常默认与该团队的“老大”商议相关权益问题即可,而非落实到团队的每个人。由此,容易产生信息差甚至导致个人权益受损,“头儿”底下的个体劳动者易陷维权困境。
专家建议:破解困局,法律补漏与管理创新需双管齐下
从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到餐厅后厨的主厨,“老大带队”模式在提升用工灵活性的同时,也制造了权益保障的灰色地带。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监管措施的强化以及劳动者自身的权利觉醒。
对于以上“老大带队”模式下的个体面临的权益困境,劳动法专家指出,一定程度上源于法律关系的模糊化。该专家建议,强化“总包负总责”原则,如,建筑领域应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总包代发等制度,切断包工头挪用工资的可能;餐饮后厨领域明确“用工主体识别标准”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钱佩炎则从预防角度提出建议,比如通过“利益共同体”的设计来化解固化小团体的风险——将后厨人员分组并定期轮换,使薪酬与全组绩效挂钩,避免形成封闭团队。“不是要消灭‘老大’,而是要防止‘老大’垄断资源、侵害其他员工权益。”钱佩炎强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正规合同也十分重要,避免因无协议导致完全依赖“老大”的存在。如此,这些处于用工链条末端的个体劳动者才能真正摆脱“有劳动、无保障”的困境,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