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河北一医院开设不爱上班门诊”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登上热搜。据报道,秦皇岛一家医院在挂有“不爱上学门诊”牌子的同时,还设立了“不爱上班门诊”。医院为何设立这一门诊?从职场人不爱上班现象折射出哪些问题?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部分上班族。
“不爱上班”竟然是一种病?
不少网友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这一门诊的关注。有网友开玩笑说:“进去发现没大夫,因为大夫也不爱上班。”虽是调侃,却也道出“工作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现象。也有网友表示好奇,“这门诊到底咋看,能治好我的周一综合征吗?”还有网友期待这样的门诊能在更多地方开设,“希望我们这儿也能有,感觉自己急需。”也有网友表示,“这个门诊名字巧妙,让大家轻松面对倦怠,找回生活热情。”
当地记者采访了正在“不爱上班门诊”值班的医生——该院睡眠心理科主任岳利民。他透露,该门诊是在患者建议下开设的,至今已挂牌两个多月,但目前来问诊的患者并不多。岳利民表示,工作中心生乏力、疲惫感、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感觉上班很痛苦,这些表象背后有很多复杂原因。他们作为专业人士的作用就是找出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和诊断,最后进行治疗和改善。
为了进一步了解职场人的想法,记者采访了几位上班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丁先生分享了自己因工作压力大患焦虑症而就诊的经历,他是一名游戏策划,“每天加班到很晚,压力特别大,有时候早上想到要去上班,就觉得特别疲惫,久而久之就有点‘厌班’。”他说,自己每次咨询费用高达上千元,如果真的有不想上班门诊,他也想去看看。除了受价格吸引之外,有不少人表示,是出于好奇想去看看,如果不想上班被诊断为一种病,也就不会怕别人说自己矫情。
职业倦怠可能伴随其它心理疾病
“工作痛苦”“不爱上班”等职业倦怠问题,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在职场中日益蔓延,并逐渐引起社会重视。“不爱上班门诊”的出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提醒我们,关注职场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从医学角度来看,职业倦怠也是心理问题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职业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其典型症状包括精力耗竭、工作疏离感和职业效能降低。若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并伴随失眠、情绪低落等表现,可能就需要专业心理干预。现实中,不少职场人将这种状态视为“必须忍受”的常态,直到出现严重身心症状才寻求帮助,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工作环境来看,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时间的加班、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可能导致职场人身心疲惫。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发展遇到瓶颈、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等,也容易让人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
对于职场人自身而言,当出现持续的职业厌恶时,不应简单地自我否定或硬扛,而应该像对待身体不适一样重视心理状态的变化。适时寻求心理咨询、调整工作节奏,甚至改变职业环境,都是合理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