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每天6.5万场非遗直播,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某知名短视频平台最新发布的《2025非遗数据报告》显示:00后非遗创作者数量激增95%,30岁以下传承人增长24%,非遗商品年销售量突破65亿单。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从事“老手艺”?记者对话多位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寻找其中答案。
90后00后投入非遗传承
工作坊里,吴雨婷正指导学员盘制精巧的盘扣,1999年出生的她是龙凤旗袍第五代传承人。2017年大学毕业时,吴雨婷选择踏入这个在同学眼中“冷门”的行业。
“这几年,可以明显感觉到喜欢非遗的年轻人明显多了,”吴雨婷说,如今公司开设的体验课场场爆满,就是最好的佐证,“几乎每周都有课,年轻学员学习热情很高。”在吴雨婷看来,短视频和直播的应用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路径,“能看到的非遗文化越来越多,很多几乎面临消失的手艺在直播镜头前重获新生。”
变化的背后是新生力量的持续涌入。抖音平台数据显示,经认证的1294位非遗传承人中,95后已达247人,同比增长24%。百万粉丝的非遗创作者年增21%,万粉级创作者增长23%。无独有偶,微博数据同样显示,2024年各年龄段非遗兴趣用户中,95后、00后偏好程度更高。
如今,在社交平台,可见非遗的多元文化图景。越来越多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投入非遗传播,相声、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越剧、豫剧、狮舞成为视频点赞量最高的非遗项目。地方特色技艺通过短视频突破地域限制,走入大众视野。
技术变革催生新职业
科技浪潮正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也催生了非遗新职业。
非遗策展师、自媒体达人等,正以破圈之势走进公众视野。这些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与守着工坊口传心授的老一辈匠人不同,选择以键盘为刻刀雕琢数字非遗图景,以屏幕作宣纸铺展文化传播新篇,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开辟独特职业赛道。
例如,00后陕西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汪氏皮影·确实牛皮”,通过短视频用皮影演绎迈克尔·杰克逊、擎天柱等现代元素,让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95后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则用面塑还原宫崎骏动画、冰墩墩等流行文化符号,使年轻人感受非遗的现代魅力。
“非遗需要‘活’且‘潮’的呈现方式。”长宁区海派年画传承人姜修宜道出关键。在90后的她看来,“非遗热”的核心动力源自文化自信的觉醒,非遗蕴含的故事、美学以及“慢工出细活”的哲学,满足了年轻人对差异化、有深度、有质感生活方式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工业化反而催生了反作用力。年轻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快消品和快餐文化,转而追求具有独特性、温度感和匠心精神的非遗手工艺。”
“出圈”需要踏实研究
新媒体平台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迅捷、便利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用户感受到非遗魅力。然而非遗“出圈”的同时,一组调查数据值得关注:89.7%的受访青年认为非遗传承应坚持匠心与创新,其中超半数认为此理念“尤为重要”。
流量的热度之外,炉火纯青的技艺无疑是非遗立足之本。“初学时只练盘扣基本功,从一块布开始,如何上浆,开料,通过工艺要求使用熨斗烫制盘扣条,一学就是三年多,然后才能独立完成盘扣制作,实属不易。”吴雨婷说,匠心的坚守正是非遗传承的根基,“如果真的进入这个行业,要有思想准备,技艺需要时间去沉淀,要能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
姜修宜也表示,年轻传承人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考验。“年轻人首先要放下浮躁,所谓‘慢’就是‘快’,要系统深入学习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正式地拜师学艺,掌握真功夫。这才是立身之本,避免昙花一现,浮于表面。”
当“老手艺”与“新匠人”在数字时代相遇,非遗前所未有地走近大众。然而,吴雨婷和姜修宜的讲述都陈述着朴素的道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创新,非遗生命力的真正密码,始终深植于对核心技艺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