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高薪陷阱,女子被骗3.5万追讨难,专家支招识别正规出境务工渠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5-07-30 16:02

摘要: 女子误信社交平台“境外打工拿高薪”广告被骗3.5万元。专家提示,正规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在商务部有备案,可在官网查询。

“来澳洲超市当清洁工,月入3万!”“新西兰食品厂招工,做六休一,年薪30万不是梦!”类似的海外务工广告,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江苏女子沈慧芳(化名)正是通过一条“境外打工拿高薪”的短视频与一家公司建立联系。对方自称可对接香港与澳大利亚的劳务项目。信以为真后,她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分四笔支付了3.5万元服务费。然而,一个多月前,沈慧芳察觉异常,赶赴上海实地核查,却发现公司早已人去楼空。此后报警、投诉、反复奔走……截至发稿,她刚刚追回了其中的1.5万钱款。


轻信短视频落入骗局


2023年9月,沈慧芳在某社交平台刷到一则“赴港务工、高薪就业”的短视频广告,随即添加了视频中留下的微信号。一名自称“吴总”的男子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专门对接港澳地区的劳务项目。几轮沟通后,2024年3月30日,沈慧芳通过微信向吴某个人账户转账了5000元定金。


同年4月下旬,她来到办公地位于徐汇区康健路上的某咨询公司,当面见到了吴某。在现场,沈慧芳与公司签订了《出港劳务委托合同》。她又当场通过支付宝向公司账户转账2万元。几个月后,吴某以“香港项目办不出来”为由,建议她改签赴澳大利亚务工项目,沈慧芳被要求继续补交中介费用,她于2024年7月和8月,又通过微信转账给吴某5000元。


从第一次转账到意识到被骗,整整持续了近一年半时间。沈慧芳迟迟未能警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吴某通过“分阶段索要材料”“间歇性反馈进展”的方式,不断制造“手续正在推进”的假象。


中介刻意模糊职责范畴


记者在某企业信息平台上查询发现,该咨询公司的经营范围一栏中载明:因私出入境中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不含职业中介活动、劳务派遣服务)。


“这类公司可以为个人出入境提供一些咨询或材料整理服务,但并不具备职业中介、劳务派遣的核心资质,更不具备涉外劳务经营的合法资格。”上海市银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俞艳萍告诉记者。


事实上,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在沈慧芳与该公司签署的《出港劳务委托合同》中,也明确约定:“甲方接受乙方委托,依据乙方的特长、外出意向国家、工资及福利待遇,向乙方介绍或推荐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的公司,并代乙方向商务部资质公司或第三方(指其他了解或从事出国劳务服务的公司)转交乙方资料、代办手续等事宜,以便于乙方外出工作。”


俞艳萍指出,从合同上看,公司的确未直接承诺提供境外务工岗位,而是将角色设定为“资料转交者”或“中介的中介”。“但公司是否向受害者解释过?我们不得而知。”俞艳萍表示,“但当事人大概率比较难区分‘中介服务’与‘中介资质’的不同。”


俞艳萍分析,“受害人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权,法院流程至少几个月起步,而这类小微企业如果没有可供执行的资产,即便胜诉,也可能无法拿回一分钱。”


境外务工须核实资质


普通人如何从开始就避免沈女士落入的骗局?“正规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在商务部有备案,具备专项资质。”上海博求管理咨询工作室负责人吴学理提醒道,普通劳动者在选择时,可通过“‘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核实机构信息。



“从签证类型、合同文本、费用支付……每一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决定你能否安全顺利出境工作的关键门槛。”吴学理表示。


吴学理指出,要先问清签证类别。务必确认是合法的工作签证,而非旅游签、访问签等其他类型。其次是合同内容要写实写细。不能只靠中介的口头承诺,更不能签那种“仅为介绍服务”或“推荐信息”性质的协议。正规的外派劳务合同中,必须有明确的职业工种、工资标准、上岗时间、工作地点、食宿安排、保险保障等条款。第三是看清收费流程和方式。“不提前签合同就先交钱,或是要求将费用打入个人账户的,基本都有问题。所有费用明细都应在合同中列明,付款后必须取得加盖公章的正式收据。”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戳穿职场类骗局,守护求职者劳动者...

“挖苦求职者被封号”并非小题大做

为求职者排忧解难,虹口区各街道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