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每孩每年3600元的新闻刷屏社交网络。此前,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
但在现实操作中,因部分企业设置门槛,职工应该享受的育儿假、陪产假等权益往往很难落地,“生育友好岗”更是成了个别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借口。对此,有专家在受访时表示,一个让人“敢生”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应该是管“生”更管“育”,建议政府各部门多方协同,合力帮助企业减轻经济成本和压力,让企业从“要我做”变为“我愿做”,让生育友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生育支持措施不断升级
每孩每年补贴3600元,全国覆盖,线上和线下均可申领,这一政策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据估算,每年我国将有2000多万婴幼儿可以享受到现金补贴。公平、普惠、可持续的育儿补贴制度让职场的宝爸宝妈们切实感受到了政策的关怀。
除了生育补贴之外,近年来,国家频频推出支持生育政策措施。从去年10月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全国各地纷纷探索生育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如: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同时,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至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25个省(区、市)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延长婚假,一些省份对参加婚检的新婚夫妇额外奖励3至10天的婚假。可以说,对于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能够享受到的生育支持措施正在不断升级和更新,生育友好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实际操作仍遇“陷阱”
那么,上述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是否真正落地?答案并不尽如人意。
记者发现,面对员工提出休育儿假时,不少企业设置重重阻碍。前不久,东莞某科技公司员工因婴儿生病请育儿假,不获批准,请事假仍然遭拒,最后企业竟以“旷工”为由将员工开除。虽然最后公司被判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了赔偿金,但对员工来说,他遭遇的一系列波折是无法用这些赔偿金来弥补的。
“生育友好岗”则成为个别企业侵犯员工权益的挡箭牌。推出“生育友好岗”的本意是用人单位可从经营管理实际出发,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或远程办公、灵活休假、绩效考核等柔性管理方式,为劳动者兼顾工作和生育提供便利。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职工反映,自己生娃后回到公司,被发现调离原先岗位,公司称将其安排在所谓的“生育友好岗”,但薪资待遇、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位职工称其被打入“冷岗”。
上海市群成律师事务所律师,上海市首批劳动人事调解专家张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已经有不少当事人反映:假是有了,老板却不批,或者明里批准、暗里用年假来抵,甚至把申请育儿假的妈妈直接调到边缘岗位。
对于职工的吐槽,企业管理者也表示有苦难言。一位民营企业主坦言,企业规模不大,员工仅20多人,“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谁休陪产假或者育儿假,他(她)的工作就要其他人来顶,用工成本、正常工作推进都要受影响。”
完善制度设计突破瓶颈
如何让生育支持措施真正从纸面落到实处?
张越认为,在制度完善方面应减负担、强监管、明标准。首先,要设法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建议对落实政策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将育儿假工资纳入生育保险基金。其次,要划清政策红线。如明确生育友好岗不得降低劳动保障标准,禁止用公休抵扣育儿假,规定休假申请的审批时限和流程,消除模糊地带。最后,强化监督惩戒。如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多次违规企业曝光,限制参与政府项目等;让企业对调岗、拒假的合理性承担举证责任,降低职工维权难度。
张越表示,要建成生育友好型社会,还需引导职场环境向更加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用人单位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社会变化,为生育后的女性劳动者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