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在2025年人才引进中被曝二次设置“萝卜岗”,迅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调查组随后通报确认存在“因人设岗”“程序违规”问题,宣布招考结果作废,相关责任人被免职。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频现“萝卜招聘”乱象,引发公众对职场公平的广泛讨论。
事件的起因是包头市委讲师团两次发布的招聘公告。2023年12月,该单位发布人才引进公告,王某丹等3人进入下一环节,但因举报被迫中止。一年后,该单位再次发布几乎相同的岗位要求,仅将年龄限制从38岁放宽至40岁,最终拟聘人员仍是同一批人。调查发现,招聘条件存在“私人定制”嫌疑,程序沦为形式。类似情况并不少见,2023年河南汝州市疾控中心因违规设置报考条件,导致41名事业编人员被清退;今年6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一名笔试倒数第二的应聘者面试却位列第一,引发“萝卜坑”质疑。
这些事件折射出部分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仍可能存在暗箱操作问题。对求职者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公平竞争机会被剥夺。正在备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小李向记者坦言:“很多人都说笔试考得再好,没有关系也难通过面试,现在看来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这种认知正在消解求职者对公平竞争的信任,甚至影响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为何“萝卜招聘”屡禁不止?人力资源专家钱佩炎分析,既有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也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单位认为‘小范围操作’不会被发现,或者即便发现处罚也不重,导致违规成本太低。”此外,部分岗位的招聘过程缺乏透明度,给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她还提到,要根治这一问题,需多管齐下。“首要是完善招聘制度,细化岗位要求和选拔标准,减少人为操作空间。同时应强化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或公众监督,确保招聘流程公开透明。更重要的是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对查实的‘萝卜招聘’,涉事人员都要付出相应代价。”
职场公平关乎社会诚信,更影响年轻人的发展信心。包头事件提醒我们,维护招聘公平需要制度与监督持续发力。我们期待,权力能够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筑牢职场公平环境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