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利车间内,三辊研磨机轰鸣运转,老师傅以手感微调辊距,差一丝都不行;颜料需反复轧制,与户外温度相当的车间里,工人的衣服从未干透……从第一支水彩到“国货之光”,百年来,正是这些车间内“彩虹炼色师”滚烫的坚守,守护着我们眼中五彩缤纷的世界。
手感背后的汗水:反复研磨无惧锤炼
记者走进马利生产基地的车间,首先见到的是一排排大型机器和工人师傅忙碌的身影,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三辊研磨机。可以说,除配料外,颜料生产的核心环节就在研磨。这一步骤也俗称为“轧色”,是将配料车间送来的色粉与胶料混合后,通过三辊研磨机反复轧制,直到颜料达到极细的颗粒度和均匀度。“浅色颜料用花岗岩辊筒,深色的用金属辊筒。”基地负责人指着两台不同材质的机器解释道,“辊筒间的距离必须靠老师傅的手感微调,差一丝都不行。”
走近机器,感受到机器轰鸣的同时,也觉热浪翻涌。研磨车间里共有20余台研磨机同时运转,每台机器8小时可处理约400公斤颜料料浆。三辊研磨机持续运转,铁辊表面温度滚烫,整个车间室温也近乎与户外温度平齐。工人许沁龄站在机器前,不停调整辊筒间距,额间的汗水不断滑落,工服早已湿透。“颜料要轧五次,每次间隔大概2小时,不能急,也急不得。”许师傅说,“多次轧色,这样才能达到显色性和亮度的要求,尤其是油画颜料。”他在这里工作了近40年,亲历了这个百年民族品牌的生产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的变迁。
许沁龄还告诉记者,每人负责照看3台机器。除了调整辊距,还要在换色间隙迅速清洗机器,俗称“擦车”。“这活儿看似重复,其实全靠经验。”许师傅一边用刮刀取料观察细度一边说。夏季极端高温时,车间温度和体感温度也跟着上升,尽管车间配备了工业风扇和大型冰块辅助降温,但工人仍需面对“烤”验。“衣服从来没干过。”许师傅笑着说,“不过,看到自己磨出来的颜料被用在画纸上,热点不算什么。”
成就背后的坚守:从第一支水彩到“国货之光”
可以说,马利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919年,马利生产出中国第一瓶广告色颜料;1920年,第一支水彩颜料在这里诞生;1962年,第一支软管国画颜料也在此研制成功。如今,这个百年品牌已发展成为涵盖水彩、油画、丙烯、国画等全品类画材的“国货之光”,但很多基础工艺仍需要凭借老师傅的手工操作和经验判断。
“颜色准不准、细不细,老师傅的眼睛和手最知道。”基地负责人介绍。在配料、研磨、罐装、配色等生产线上,总计150余名工人在高温环境中不畏辛劳、尽职履责,默默守护着中国美术的“底色”。
多年来,马利在产品创新、品牌宣传、文化旅游、精神文明、社会责任等多方面荣誉等身,被授予“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工人先锋号”“平安单位”等称号,还被评定为“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金山区“优秀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
也许,正如一位老师傅所说:“颜料是活的,它有温度,有生命。”而这些高温岗位上的劳动者,正是赋予每一管颜料生命的人。正是他们滚烫的坚守,才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