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从书中走向现实,松江区总工会“会”阅读活动聚焦《手艺里的中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5-09-26 10:37

摘要: 松江区“会”阅读·约您共读第七期暨玫瑰书香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如约而至。

9月25日下午,松江区总工会主办,松江区工人文化宫承办的“会”阅读·约您共读第七期暨玫瑰书香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如约而至。活动打破“读书分享”的常规框架,以《手艺里的中国》为纽带,与传承人深度对话,并通过作品展示和解析、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让松江刻漆、丝网版画、皮影戏三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从书本文字走向现实场景,为职工、中小学生及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文化新体验”。


活动打破“只说不展”的传统模式,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非遗精品搬到现场。松江刻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尹然带来两件作品:耗时两年多制作的古琴,融合30多种漆艺工序,从木胎处理到细灰批涂均遵循古法,琴身刻漆落款尽显雅致;清明上河图刻漆片段则通过“阳文刻人物、阴文刻水波”的技法,拉出前后空间感。陆永清及女儿陆珠荟两人,作为松江丝网版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用两件作品展示出木雕版画与丝网版画的差别。这些实物不仅印证了《手艺里的中国》中对非遗“耗时久、工艺精”的描述,更让参与者亲眼看到漆面,观察刻痕,直观感受“匠心”的重量。



区别于单向的“知识灌输”,活动还设置“沉浸式体验”环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非遗的“体验者”。现场职工和中小学生凭签到时领取的体验卡,可选择刻漆拓印、丝网版画漏印、掐丝珐琅等项目。在版画区,大家跟着老师学习用刮板将颜料漏印到扇面上,用刀亲手雕刻一幅简易作品;漆器技艺区,学生们耐心地一遍遍用砂纸打磨漆器;珐琅绘画区,大家学到晕染色彩的魅力……在皮影展示的幕后,孩子们好奇地围在幕布后,学习老艺人操控皮影“走路”“抬手”“翻身”,现场充满欢声笑语。这种“边玩边学”的模式,让原本小众的非遗变得亲切,许多学生说,希望以后还能体验这些非遗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并未回避非遗传承的现实难题,而是通过传承人讲述“背后故事”打动人心。皮影戏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唐家昌的分享尤为戳中观众。团队7位成员中,现场最高龄者85岁,最年轻的也已47岁,面临“无年轻人接班”的困境;但即便如此,他们仍创新用矿泉水瓶制作皮影、用普通话演绎传统故事,只为让技艺“活下去”。现场表演的《武松打虎》选段,老艺人们单手操控皮影的娴熟动作,与小朋友上台体验时的生涩形成对比,既展现了技艺的难度,更让“非遗需要传承”的呼吁深入人心,不少观众主动询问“如何能参与学习”。

摄 像:陈恒杨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比赛同时进行“中级职业证书”评审...

社区办起了职工书屋,一年服务30...

传递工会“娘家人”的“清凉关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