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芒·夜市人生丨在罗南,等待那一声发令枪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5-10-17 15:14

摘要: 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他们这一次不再是独行者。

开栏的话:城市很大,大到装下万千霓虹,承载远大梦想;他们很小,小到隐匿街头巷尾,过得默默无闻。每个不起眼的身影,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藏着微小却闪亮的光芒。我们想把这些微芒拾进字里行间,记在今朝往昔。


随着一声响亮的发令枪,罗南夜市的入口在晚上七点准时打开,早已排队等待的顾客迫不及待地找寻自己钟爱的摊位。7号线罗南新村地铁站西侧,这块3000多平方米,曾经的闲置空地在每个晚上有了新的生命力。


“80%的摊主原本是流散在街头摆摊的,东躲西藏是前些年的常态。”罗南夜市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而今,百余个摊位成了周遭打工人的深夜食堂,烧烤、啤酒、甜品抚慰了每一个来夜市的人。连续两个周末前往夜市探访,记者在这里感受到颇为丰盈的人情冷暖。每一晚的发令枪,都似是人生新起点的一声令下,出发,奔跑、向前、摔倒、再向前。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他们这一次不再是独行者。


永远的C位

在爱中养浅了眼窝


罗南夜市时至今日不过短短五个月,但已经有过一晚客流接近3万人的盛况。在管理夜市的方法上,罗南有着一套颇为公平公正的做法。一百多个摊位,位置如何确定,市口好的位置谁来占据?管理者每周都会举行一次抽签,然后公布各个摊位位置,这样一来,每一位摊主都不会觉得自己吃亏。


不过,有一位摊主却永远占据夜市里的C位。大家都叫他老李,他的招牌是烤鱿鱼。招牌上,老李自己设计了slogan:“鱿滋鱿味,麻辣鲜香”。被问及为何老李的摊位总是在C位时,管理者伸手指向摊位上高高竖着的旗子:“爱心专区”。今年67岁的老李,妻子重病,为了尽可能地给妻子筹钱看病,他选择出来摆摊。在进入罗南夜市之前,一直过着摆野摊、打游击的日子。“一晚上被赶走好几回,东躲西藏的日子真的不好过。”老李在对记者讲述时,总要忍不住擦眼泪。一旁的管理员劝也劝不住,“老李你开心点呀,现在不挺好嘛,生意好了,老婆身体也好起来了。”


如今,老李在自己的固定摊位前,每晚准时开摊,每天挑选最新鲜的鱿鱼给食客,干得热火朝天。老李很是感慨,“管理方对我是真的照顾,知道我家里有困难,我的管理费也给我打对折,一个月光管理费就能省下来一千多块。”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罗南夜市在管理上有人性的温度,同时也有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摊主要提供每天食材的进货单,要有迹可循,摊档要加装油烟净化设备,人员要有健康证。”这些要求必须满足,否则就有可能被清退出夜市。




见过了诗和远方

现在舀一杯绿豆汤


在罗南夜市里,每一位摊主都有他们截然不同的故事。来自东北,因女儿喜欢吃贵州菜而开摊卖贵州糯米饭的阿姨;曾做过设计、化妆师,最后决定摆摊的双胞胎姐妹花;开过饭店但是倒闭,选择重新捡起祖辈手艺,卖排骨年糕的上海夫妻……这里的故事可以每天播放,每一个都不重样。


而在名为“食五研究所”的摊位前,每晚必排长队的食客居然只是为了一杯绿豆汤。“食五研究所”摊主栾先生之前有着羡煞旁人的生活。“我和老婆一起,花了两年时间,开着我们的越野车,把中国游了个遍。”栾先生说,因为住在罗南夜市附近,此前周边野摊特别多,“饭店少,居民总要吃饭的,所以摆摊的就多起来了。今年5月,罗南夜市的管理方慢慢地把摊主聚集起来,登记信息,我看到了,就和老婆商量,不如我们也来试一试。”


从选品开始,栾先生和太太就有过诸多争论,“卤肉饭、鱼丸、馄饨、芒果糯米饭……最后还是定下来,试一试绿豆汤。”不过开摊头一天,栾先生的绿豆汤倒掉了大半。“没人买呀,只能倒掉,不能过夜。我和老婆每天现熬现煮,食材、口味我是有信心的,可能还是需要推广。”紧接着,他和太太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推广吆喝他们的绿豆汤,一个月后,生意有了转机。“没想到第一次,我们带来的五桶全部卖光了,那天是太开心了,兴奋啊,晚上回去觉都睡不着。”


在罗南夜市里,和栾先生一样的热门摊位已经有好几个,他们也大都是经过一开始的沉寂到后来的爆发。用栾先生的话说,见过诗和远方,现在是时候舀一杯绿豆汤了。


摄 影:李成溪,刘振思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夜市摊里升起浓浓“烟火气”

申城影院职工自救调查丨拥抱夜市经...

夜市经济下的职工群体丨华美小夜曲...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