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网络优化中心,刘璐的名字几乎成了“信号质量”的代名词。她是那种总能在复杂网络拓扑图上找到“最优路径”的人——冷静、笃定、敢啃硬骨头。
今年,她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而她更看重的,是背后那支与她并肩奋斗的团队——2021年成立的刘璐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0名跨部门技术骨干,战斗在无线网络优化的各条战线上,用一次次攻坚突破,诠释了通信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力量。
把信号稳在进博会现场
第八届进博会召开在即,而每年进博会,通信网络的畅通无阻都是一场看不见的“大考”。
刘璐和她的团队提前进驻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通信保障现场,开始“临考”前的冲刺。上万观众的同时在线、高清视频直播、企业展台的智慧应用——这些都是网络承载力的极限挑战。
“用户感知永远是第一位的。”刘璐说。她和团队制定出一整套5G大话务场景感知保障方案:在网络侧建立动态业务模型,实时监测频谱负载;在热点区域配置临时微站、智能调度;甚至在展会高峰时段,她带队现场“蹲点”,一边盯监控大屏上显示的各场馆人流变化,一边根据预案实施调整策略参数,确保观众手机发送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每一帧画面都稳定输出。在进博会场馆上空飞驰的数据流,背后都藏着团队夜以继日的心血。
从2021年至今,刘璐团队承担了包括进博会、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多项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一次次实战积累中,她把“稳定网络”变成一种可复用的技术能力。
“网络是城市的神经系统,”她常说,“只有它稳定有力,城市的数字化才能真正灵活起来。”正是这种对责任的执着,让她带领团队连续四年帮助上海移动在工信部网络质量测评中获得“卓越佳绩”。
把信号送向海的尽头
如果说进博会的网络是“城市脉搏”,那么远海通信就是“国之经脉”。
2022年起,刘璐牵头启动“海域覆盖增强技术研究与质量提升”项目——一个被许多业内人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海面辽阔、风压强、电力匮乏、反射干扰复杂……每一个条件都足以让项目搁浅。
她没有退缩。她带着团队多次赶赴沿海码头、登上作业船,反复测试信号强度;她主导编制了“700M+2.6G高低频协同组网方案”,并率先在鸡骨礁海岛站采用“光伏+风力+油机”的综合供电模式。经过无数次模拟与现场验证,上海终于实现了最远可达60公里的海域5G覆盖。如今,行驶在东海大桥上的智能重卡、停泊在洋山港作业的货轮、航行在上海近海海域的船只都能接收到稳定的5G信号,海上作业人员也能畅通视频通话。
“能让远海‘听见’信号声,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刘璐笑着说。她把创新写进了实践,也让“智慧海洋”的愿景变得可感可触。凭借这一成果,工作室获得了2024年上海移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而刘璐也被业内誉为“把5G送到海上的人”。
从进博会展馆到东海浪潮,从地铁隧道的5G专网到商圈的高精度定位,她和团队一次次把创新落在最现实的场景里,刘璐说:“通信人最大的浪漫,是让万物始终在线。”在无声的信号波中,她与团队正用创新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