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上港集团方面了解到,202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形势呈现前低后高,下半年屡创新高特点,全年逆势冲上4350万TEU(标准箱)新高峰,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其中,国际中转完成超530万TEU,同比增长超14%,水水中转比达到51.6%,同比增长约3%,上海港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内贸箱成为增长新动力
202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港口生产运营造成了深刻影响。一季度,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约10%,面对2位数的巨大跌幅,上港集团方面曾表示,“压力很大,但信心十足,保持全球第一的目标始终未变。”
而随着疫情的有效防控和贸易的逐步恢复,上海港很快恢复了往日忙碌的景象。据透露,全年箱量增长的背后,内贸箱成为了箱量增长的全新动力。数据显示,上海港2020年内贸吞吐量总和突破600万TEU,同比增长约15%,也刷新了上海港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历史纪录。其中,宜东分公司作为上海港专业内贸码头,12月25日首次突破全年430万TEU历史大关,创该码头开港以来历史新高。
上港集团表示,内贸箱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受益于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初期外贸受阻,上港集团聚焦深挖内贸潜力,全力以赴拓展内贸集装箱业务,使全年内贸箱量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以片区为工作单元推动业务发展
2020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之年,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上海今年首次跻身全球前三。
上港集团指出,全年吞吐量攀上新峰,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其一,中国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措施有力。其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从今年3-4月以后,海运贸易货物数量稳步增长,上海港上半年跌幅收窄。进入三季度以后,我国货物量涨幅不断加快,海内外市场货物需求量进一步增大,进出口箱量持续保持增长势头。从第三季度开始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止跌回稳,达到约2.4%的增幅。其三,上港集团顺应市场变化趋势,推出多项有效举措促进箱量增长,累加效应集聚放大。
“一方面,对长三角货源地箱货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与船公司紧密协作,落实一系列优化服务措施和增容方案,实现港、航、货三方联手。同时推出了七项集装箱增长专项措施,通过落实国际中转装卸费优惠、国际中转箱堆存减免期延长、海铁联运清关箱优惠等项目,努力实现促增量、稳存量。”进入10月份,面对航运市场“一箱难求”的情况,上港集团精准推出空箱商务计划,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船公司加大在上海港的空箱调运力度,从2020年5月起船公司从境外港口整船调运空箱约22万TEU,为国内企业货物出口打通海运服务链。
此外,今年洋山、外港、内贸三大集装箱片区,以片区为工作单元推动集装箱业务发展,实现统筹、集聚效应,也有序推进了“南联北融”协同发展。
无人码头首次突破400万TEU
如今,洋山一二期码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一亿标准箱大关,2019年,1980.8万TEU在洋山港区完成装卸,首超外高桥港区。从开港之初323.6万标准箱,到2019年1980.8万TEU,吞吐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被誉为浦东“四大速度”之一的“洋山新速度”。
即便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当下,“洋山新速度”依旧强劲。在2020年12月10日开港15周年之际,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TEU。作为港区最年轻的码头——洋山四期在今年也迎来了3周岁。“洋山新速度”带来的创新和闯劲,更是在这个“神奇”码头得到了充分诠释:2020年洋山四期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万TEU,已基本实现了该码头建设时的初期目标。开港3年来累计完成集装箱超900万TEU。
3年来,洋山四期码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吞吐箱能力由200万标准箱跃升至500万标准箱,生产箱区从24个扩容至54个,冷藏箱堆存能力由2808标准箱提升至4260标准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