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服务名目繁多却名不副实,车险销售环节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突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陆燕婷 发布时间:2022-03-09 15:00

摘要: 车险销售环节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突出


3月9日,上海市消保委披露,2021年上海市消保委受理车险投诉271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120件集中在车险销售环节,占比达到44%,其中消费者投诉反映的主要情况有:承保的车险企业送卡承诺不兑现,增值服务名不副实。


早在2017年,为推动行业合规经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发布<财产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增值服务操作实务要点>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车险企业“不得赠送代驾券等形式的有价证券”。之后,重庆、浙江、湖南、辽宁多地保险主管部门针对车险送礼等违规销售行为作出过行政处罚,有力规范了车险增值服务。


但在投诉梳理中,上海市消保委仍然发现车险销售环节出现三类问题:一是暗箱操作送卡,公平性遭质疑。二是送卡承诺不兑现,售后维权困难。三是增值服务名目繁多,实际名不副实。


购买车险公开的送卡行为被禁止后转到了“地下”。车险销售环节中,送不送、送多少、送什么的信息不对称,让送卡变成一个“暗箱”,消费者对暗箱送卡的公平性普遍质疑。


从上海市消保委受理的投诉中发现,如今送卡承诺都是通过销售人员口头承诺,一旦口头承诺没有及时留存痕迹,事后追责或定责可能会遇到障碍。多位消费者反映,购前承诺的送卡到实际兑现时,遇到“缺斤少两”和“货不对板”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公开送卡被明文禁止,保险公司以“增值服务”的名义送各种各样的“服务券”。增值服务名目繁多,却名不副实。在上海市消保委受理的投诉中就有洗车券、积分兑换券、机场停车券、健康药券、超市积分券、车辆保养券、补漆券、代驾券等。上海市消保委通过梳理相关投诉发现,很多消费者反映这些券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名不副实”。如消费者朱先生在微信中与销售人员沟通时,销售人员表示“超过1500元商业险有一次保养服务、一次代驾、六次洗车、机场停车一次、理赔代办一次”,朱先生续保后在需要车辆保养时,发现承诺的保养服务并没有到账。消费者党先生购买车险赠送的积分兑换券设有时间限制,在需要使用时发现已经过期。消费者张先生获赠的“洗车券2次、机场停车券2张、代驾2张、健康药券500元一张”都无法使用,其中“健康药券”的有效期仅半年。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行业有其特殊性,如何在保险领域开展包括价格在内的有序竞争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市消保委建议,保险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督促保险公司将相关规定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好车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共促消费公平。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商业车险单均保费3476元,同比...

平安产险上海喜摘车险综合改革全国...

车险改革9月19日正式实施后,车...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