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对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的大力支持,手术机器人成为重点发展领域。其中,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属于比较新兴的一个赛道,目前已经拿证的公司很少,多家全球企业都在争夺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达芬奇”地位。中国也诞生了一批手术机器人公司。位于上海张江的医疗器械厂商奥朋医疗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介入手术机器人迎来新突破
在浦东新区康桥先进制造技术创业园,入驻了众多领先科技企业,上海奥朋医疗就坐落在此。今年4月,基于奥朋医疗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跨越800公里,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下5G远程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就此开启此款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以适用化、通用化、精准化为方向的“新篇章”。
血管介入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械经血管途径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技术。在奥朋医疗的展厅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机器人手术“助手”。
在模拟手术台上,安装了机械臂的机器人,演示了对真人大小的硅胶血管模型,进行放置支架手术的全过程。工作人员只需在一旁的操作台上,通过显示模型实时视频的监控画面,利用操纵杆以及各类按钮。就能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使用操纵杆远程操纵导丝穿过导管,将支架引至患处,最后平稳释放。
操作人员指出,相比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高、难度大、并发症多等不利影响,借助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定位,可满足患者个体化的需求,提高手术操控精准度,从而帮助医生在临床中获得更高的效率与更加满意的疗效。
保证医患安全和手术成功率
那么,血管介入机器人在一台手术中的作用有多大?它的出现,能为医生和患者带来哪些帮助?根据现场操作人员介绍,把外科手术机器人与血管介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破解了传统手术的多处痛点。
首先,降低了医生的职业伤害。由于在介入操作时必须同时做X光造影,医生长期暴露在X射线下,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穿戴铅衣或设置射线屏蔽挡板,但这种办法并不能完全隔离辐射,长期暴露于高辐射环境中,将会增加各类疾病的发病几率。此外,长时间穿戴重达几十斤的铅衣,不仅影响介入医生对导丝、导管的精细操作,还会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
其次,提高手术精准度。目前介入手术大幅度依赖术者的经验和肌肉记忆来完成,难以做到精准化和标准化操作。比如人手在操作导丝、导管时,会出现抖动、位移、过转等;对于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等复杂情况,手术难度更大、耗时更久。针对上述问题,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毫米级精细化操作能够提升手术精准度,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成功率。
与此同时,以往介入医生的学习曲线长、培养要求高,传统的医生带教方式不能精确建立手术体系,无法保障手术学习准确性及效率。对此,介入机器人还能协助介入手术技术下沉,譬如通过介入机器人的操控性能和精密力反馈功能,可以让介入手术变成长度、角度、力度等多维度可量化数据,从而有效推进介入手术临床推广及人才培养。
政策加持下企业发展再提速
前不久,第十二届中国“双创大赛”正是启动,参赛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其中,奥朋医疗作为出线企业之一,也代表上海创业企业参加了全国赛。总经理刘奕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至今,他感受到,在政府对医疗装备的政策扶持下,手术机器人进入加速产业化进程,未来有望渗透到更多手术。
他表示,企业获得上海市“专精特新”称号以来,在金融服务方面得到了许多政策倾斜,为企业融资上提升了吸引力;同时,在技改项目、培育项目资助申请上能够得到政策的支持。
据了解,纳入“专精特新”培育库的入库企业可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励项目,企业可以在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管理提升、融资服务等方面,“专精特新”培育库中小企业可获得优先服务,因此,对于企业短期及未来中长远发展,能够给予及时以及有规划的全方位的支持和赋能,加速中小企业更高质量地发展。
“手术机器人具备显著的临床价值,中国手术机器人在若干技术领域上已经超越国外产品。”刘奕琨说,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将带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代际突破,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全科室通用、全手术流程覆盖、全自动手术。而这,或许也正是国产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超车的机会所在。
头图为展厅展品,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