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长什么样?记者走进中电科21所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1-11 17:50

摘要: 炫酷的“外骨骼机器人”,穿梭移动的“物流机器人”、稳步行走的“人形机器人”……

炫酷的“外骨骼机器人”,穿梭移动的“物流机器人”、稳步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在位于中电科技上海大厦的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多款机器人、人机混合的智能系统及智能装备成果集中展现。去年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期间,参观了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中电科技的机器人就在其中。作为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之一,中电科技也在成果展上展示了企业“全部自主化”的愿景。


图为髋关节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登山、徒步、救援……穿上髋关节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想抬腿时,它能马上提供动力帮助抬腿,想要弯腰起身时,它能敏锐觉察动作意图,提供动力缓解腰腿部压力。在场的技术专家称呼这一机器人为“白虹”。另一边,是一种穿戴式膝关节助力机器人。他介绍,产品运用类似于自行车刹车线的柔性传动模式,在提供主动助力同时,尽可能减轻机身重量。基于智能算法,这款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为多样,能根据双腿不同状态、不同步态进行智能计算,单腿最大助力30牛米,续航能力可达2小时,为直立行走、深蹲起立、半蹲维持、坐姿起立、上下楼梯等动作持久助力。


除了外骨骼,还有用途广、颜值高的“明星狗”。跑跳、爬梯,时而迈着“小碎步”前进,时而晃动“身体”左顾右盼……据介绍,名为“龙骧”的四足机器人在全面迭代升级后,运动性能大幅提升,可克服坡道坑洼等非常规路面障碍,在复杂工业生产环境下自如穿行作业,完成上下台阶、跨越间隙、跨越障碍等动作。“它的应用场景广泛,比如可用于地铁列车检测,查看车厢内安全锤和灭火器是否完好,有没有垃圾和危险物品。”技术专家表示。


人形机器人是所有机器人里最复杂的一类,在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记者见到了该所近日对外发布的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电科机器人1号”。当这一机器人展示它稳步行走和转向等能力时,现场参观者连连感慨。


记者注意到,从外观上看,这款人形机器人设计也较为独特,整体以银灰色为主,身型上以黑色为底色并标有“21”所,科技感“拉满”。据介绍,机器人身高162厘米,体重60千克,拥有39个自由度(包括手指关节),单臂最大负载5千克,双臂最大负载10千克,最快行走速度可达5千米/时。它能够在草地、碎石路面、斜坡等非平整路面的稳定行走,具备初步的抗干扰能力和灵巧作业能力,实现了防踹、防推、搬运纸箱、倒水、精密操作等功能,还可完成拿水杯、搬箱子等灵巧操作。


现场技术专家表示,目前这款人形机器人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不断调试,并没有大规模生产投入到市场的计划,但预计明年一季度,会将这款人形机器人投入到智慧物流生产场景中做应用验证,包括智慧物流的搬运、分拣、配送的功能。


头图为“龙骧”系列四足机器人,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岁末回声丨从芯片到零件,国产化率...

企事录|以适用化、通用化、精准化...

更自然、更“人类”,借助AI能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