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驶过杭州湾大桥,熟悉的咸湿海风味就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鱼腥味,这是属于家乡的味道。今年春节,笔者就来写一写家乡的年味。
春晚“宁波元素”点燃家乡自豪感
今年除夕夜,宁波人的年夜饭桌上多了一道“硬菜”——2025年的春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含“甬”量还特别高。
从开场歌舞中宁波舟山港的巨轮画面,到小品中宁波方言的穿插,再到宁波籍演员的精彩表演,都让在座的亲朋好友倍感自豪。
歌手陈奕迅与宁波运动员王昶、张雨霏等多位奥运健儿合唱《孤勇者》,能量满满;出生在宁波余姚的王安宇和演员白宇、朱亚文等人演唱《斗柄指东天下春》。据说,王安宇的服装采用了宁波非遗彩绣,点缀由海贝、螺壳磨制而成的螺钿,通过水波纹,将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特点完美呈现;春晚歌曲《伟业》则唱出了万千劳动者的自豪。3个身着码头工人制服的身影十分醒目,他们是来自宁波舟山港的一线职工。
宁波三江口夜景航拍,摄影爱好者供图
“你看,这就是我们宁波的港口,世界第一大港!”亲戚们指着电视屏幕,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家里的老外婆则对小品中的宁波方言津津乐道,“‘阿拉宁波人’这句话说得真地道,听得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更让年轻一辈感兴趣的是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张艺谋导演的创意融合舞蹈节目《秧BOT》由十几个人形机器人和新疆艺术学院的演员们联袂主演。这十几个春晚话题度拉满的“显眼包”来自宇树科技,而这家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王兴兴则是出生于宁波的“90后”,可谓后生可畏。
春晚的“宁波元素”不仅点燃了家乡人的自豪感,更勾起了无数在外打拼的宁波游子的思乡之情。微信朋友圈里,关于春晚“宁波元素”的讨论刷了屏,大家纷纷感慨:“今年春晚,宁波火了!”
迁出大市年味不减,上海人寻根过年
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据悉,宁波的春运迁徙规模今年创下近6年新高。走在宁波街头,明显感觉到人流比往年少了些。
不仅是人口迁出大市,许多宁波人选择在外地过年,或自驾去更温暖的南方,或“拖家带口”出境游,但家乡的年味却并未因此减淡。
今年三江口的灯光秀以“非遗年”为主题,将剪纸、泥金彩漆等传统技艺投影于摩天大楼,夜幕下流光溢彩;慈城古县城内,龙灯巡游与年糕捶打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红糖焦香的“水磨年糕”味,引得游客驻足。
慈城古镇张灯结彩,劳动记者陈宁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过年期间,宁波街头出现了不少上海牌照的汽车。
“阿拉宁波人,上海话讲得比本地人还地道!”宁波老三区海曙区天一阁的游客中多了许多操着吴语软侬的上海口音。因历史渊源,宁波与上海血脉相连,不少上海人的族谱上仍写着“祖籍镇海”“慈溪分支”。
笔者遇到了一对来自上海的老夫妻。老先生说,他的祖辈是宁波人,他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回到宁波过年。“宁波是我的根,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我割舍不下的乡愁。”老先生动情地说,逢年过节他们都会选择回到家乡寻根问祖,感受家乡的年味。
非遗年味浓,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今年是“非遗年”,宁波的景点也化身传统文化活态展馆。
在天一阁,笔者就欣赏到了精彩的宁波走书表演,演员们用宁波方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得观众阵阵掌声。据说鼓楼还能体验传统的剪纸艺术;保国寺有匠人演示榫卯结构的活动;宁海前童古镇的十里红妆婚俗巡游活动,再现明清盛景。最热闹的当属南塘老街,今年新增非遗市集,金银彩绣的旗袍盘扣、骨木镶嵌的首饰盒成为年轻人的“潮品”。
街头巷尾的“非遗”元素,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这些非遗文化活动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宁波人的年味更加浓郁。笔者注意到,许多年轻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用手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分享到社交平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次回乡,笔者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更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正如笔者名字的由来——“海定则波宁,行稳则致远”。春晚的“宁波元素”展现了家乡的繁荣昌盛,上海人寻根过年体现了家乡的深厚底蕴,非遗文化活动则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离乡的游子带走行囊,归根的旅人留下故事。相信未来的宁波会更加美好,在年复一年的春潮中,书写“港通天下”的新章。
头图为宁波城隍庙城市墙,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