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爱达·花城号”坞内起浮!进度、工艺比首制船显著提升,揭秘“中国速度”背后的建造匠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5-04-28 13:21

摘要: 建设团队正满怀信心地推动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

4月28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实现坞内起浮。


“2.0”版的大邮轮体积更大了、舱室更多了、工程更复杂了,但建造速度更快了。从入坞总装搭载到实现首次起浮,二号船用时缩短了1个月,项目整体进度也比首制船同期提升了12%。大邮轮建造的“中国速度”背后,蕴含了设计、建造团队的匠心。


第二艘国产大邮轮迎来关键节点


坞内起浮是邮轮建造的里程碑节点,标志着邮轮将从结构和舾装建造转入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阶段。


4月28日凌晨,亚洲最大船坞灯火通明。100多名作业人员登上“爱达·花城号”,进行起浮前最后的检查。


凌晨1点,船坞开始放水。船上的工作人员们分为几组,在水线以下区域做着相应的检查工作;岸边也有人在实时观测吃水情况。经过6小时的坞内注水,“爱达·花城号”整船完全脱离坞墩,缓缓浮起。


“爱达·花城号”在夜色中注水起浮。外高桥造船供图


起浮是为了释放邮轮装配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防止船体变形,并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定和验证空船重量、重心的控制效果。原理虽然简单,却是对总装建造的一次大考,背后的工作量非常庞大。


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部长助理张强介绍,起浮前,二号船已陆续完成安全检查、舱室加水、液舱测深、压载水密度测定等任务。进一步系统验证了国产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达到了既定目标。


进度、工艺比首制船大幅提升


二号大邮轮整船起浮重量比首制船增加了3654吨,意味着有更多的舱室、管线已经被安装完成。在目标工时相比一号船降低20%的基础上,外高桥造船用57.2%的实动工时,实现超70%的项目整体进度。


参与了两艘大邮轮的建造,张强在每天的巡检中,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组数据带来的不同——完成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截至目前,已有176间房舱完成推舱,这一数字在首制船为“0”;电缆敷设达3200公里,比首制船多了1400公里;中控系统提前开通,邮轮提前四个月拥有了“神经系统”;船舱公共区域、餐饮冷库区域开始封板,做好了内装的准备。


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项目总建造师周琦将建造效率的提升归结为设计、建造和供应链三方面的改进。


“建第一条船的时候我们常常有时候信心满满,有时候又很忐忑,但这条船我们满怀信心地向前推进。”负责工程推进的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先行工程室主任潘磊说,“基本第一条船80%到90%的痛点,都得到了优化和改善。”


起浮前,工人在船舱内进行施工。于玘珺摄影


例如在管线密集的天花板上,原本不同的管道需要采用不同的支架来固定,支架数量多容易互相干扰。项目研制人员结合首制船的建造经验,在三维生产设计阶段通过大量的计算和150多次支架平衡,最终设计出了一款节省空间的共用支架。


“比如这里有七八个舾装件,原本要烧七八个支撑腿,现在只需要两三个。”设计人员介绍,共用支架只有两条支撑腿与船体焊接在一起,电气、风管等专业施工时,只需要用螺栓或卡扣与共用支架连接,使密集区域支撑腿数量减少30%,支架重量减少20%,大大减少了焊接工作量和结构焊接变形的可能,也让空间看起来更整洁美观,便于后续船员进行检修。


外高桥造船从引进、吸收国外图纸、经验到再创新,优化了二号船的设计建造过程,在设计阶段从细微处着手,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并利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和VR技术,通过提高数字化水平,降低了返工率。


起浮前,工人在船舱内进行作业。于玘珺摄影


三大关键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


重量控制、噪音振动与安全返港是邮轮建造中的三大关键技术。“薄板车间有一句话:中国人的邮轮梦想从这里起航。这其中关键的建造工艺,还是要我们自己摸索。”站在大邮轮12层甲板上,俯瞰着智能薄板生产车间,潘磊说,经过工艺路线的改善,薄板精度有了质的提升,甲板平整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意味着国产大邮轮在重量控制这一核心技术上又取得了进步。


“我在外高桥造船差不多工作了18年,感觉到我们船舶工人在与时俱进。”潘磊说,“一二十年前我们造的是散货船,现在我们的码头上是汽车滚装船,10万吨以上的原油轮等高附加值的船舶。”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技术也为国产大邮轮打造了更可靠的身躯。


在建造第二艘大邮轮的过程中,外高桥造船实施了大型总段移位、舱室材料总段封舱等新工艺工法、建造策略106项;相继攻克大型邮轮薄板分总段在激光复合焊接、运输吊装、总组搭载等全过程质量精度的控制技术,薄板线胎位周期缩短40%,分段总段一次到位率达100%,有效支撑了船体结构的快速、精准总装搭载,为起浮奠定了基础。


“爱达·花城号”效果图。外高桥造船供图


中国船级社高级验船师伊亭表示,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制造,我国船企的建造效率在世界上具有领先的竞争力,但在产业链的完整度上相对弱势。


据了解,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大量零部件需要从欧洲进口,本土化率并不高。外高桥造船成立了“寻源项目组”,重点强化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建设,二号大邮轮已实现娱乐系统包、舞台升降包、防火封堵、阳台包安装等40余个项目国产化。“供应链更贴近我们组装厂,对提高建造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周琦说。


造船大国靠总装,造船强国靠配套。邮轮设计建造能为船舶修造、母港、零售、金融等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中船集团已组织外高桥造船启动编制本土邮轮装备产业新一轮的十年发展规划,推动我国船舶工业设计、制造、配套、运营水平的全方位升级。


头图为“爱达·花城号”实现坞内起浮。外高桥造船供图


摄 影:于玘珺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爱达·花城号”全船贯通提速,国...

累计交船总量首次突破一亿载重吨!...

新订单正式签约、系列船完美收官 ...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