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主宾城南通展区,江苏铁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围满了参观者。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高光学性能YAG透明陶瓷,雾度≤3.0%、尺寸达 300×300mm,成功突破大尺寸透明陶瓷成型与烧结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制约我国透明防护技术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其技术参数与应用价值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一成果也被收录于本届科交会官方会刊,成为南通先进制造实力的缩影。
上海械谷展区的“明星展品”——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引发医疗领域参观者的关注。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该机器人是国内首款覆盖泌尿外科、妇科、普通外科、胸外科四大领域的单孔手术机器人,2025年5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同年8月拿下欧盟CE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欧盟全人群应用的中国手术机器人,其805项全球专利构建的技术壁垒,让“精准智能无创”肿瘤治疗成为可能。
在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展区,“产教融合”则成为关键词。作为2019年由上海大学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共建的产业学院,其已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展区展示的“准工业化实训平台”可实现从芯片设计到测试的全流程模拟,截至2025年已为集成电路行业输送紧缺人才超2000名,相关成果来自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官方披露的建设进展。
“创新+产业+人才”协同聚能创高地
近年来,长三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高能级平台建设、跨区域协同,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区域科创实力持续跃升。
南通创新区是区域协同的典型样本。自2016年设立以来,以“科技创新、金融商务、企业总部”三大中心为核心,聚焦“三谷一区”赛道:紫琅科技城建成6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引进北大长三角光电研究院、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10余家高能级院所;哈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推动海洋机器人、智能水下无人系统等技术落地,已为南通船海产业解决技术难题超30项。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创中心)展区,其展板上的一组数据格外亮眼:截至2025年8月底,已在长三角布局107家专业研发载体,衍生孵化企业1700 家,与624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累计对接达成技术需求合作1300项,合同总额超31亿元。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2024年推动“再生复合功能纤维材料”等众筹项目结题,破解行业共性难题,成长三角科创“粘合剂”。
上海作为核心引擎,成果转化能力同样突出。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院所,从月壤设备到芯片人才培养,形成“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支撑,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破1.2万亿元,长三角地区占比超60%。
据悉,目前长三角41个核心城市已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本届科交会上的“长三角合作城市专区”,更是汇聚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安徽合肥等城市的优质企业与项目,推动跨区域技术对接与产业合作。
头图为第八届长三角科交会开幕现场,劳动报记者陈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