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温环境作业岗位在许多产业领域中均有涉及。其中一些岗位因行业特性或室内条件限制,其工作环境温度不受季节影响,如冷链冷库、制冰行业、水下工作、冰上运动项目、酿造业地窖等,这些行业从业者的日常工作环境温度从-18℃到20℃不等。
相比夏季“战高温”岗位,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是另一个极端。短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的职工,通常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让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人体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如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而在夏季从事低温岗位工作,最高50℃以上的温差则为从业者带来了“冰火交融”的考验,同时也对用人单位的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冷库装卸工:承受50℃以上温差,全套棉服进出“冰窟”与“烤箱”
踏前一步,是-18℃的严寒冰冻;后退一步,是35℃以上的酷暑炎热。这个高温季节里,在光明领鲜康桥物流中心的冷鲜库,24小时都有一线职工在寒冷环境下忙碌地作业,使低温保存的生鲜商品能够被及时地分拣、包装,最终配送到千家万户……
180名员工每天在冷库工作
今年46岁的赵军革是一名普通的冷库装卸工,记者见到她是在一线职工休息室。这时,户外的实时温度达到37℃,休息室内空调开得也并不大,而赵军革却是一身棉衣、棉裤、棉鞋,看上去却并没有什么不适。“里面还有马甲和棉毛衫、棉毛裤呢,偶尔出来稍微休息一下换衣服太麻烦了,穿穿脱脱更容易着凉。”赵军革说着,还翻了一下袖口,露出里面的毛衣。她这一身行头,足可抵御上海冬季最冷的时节。
这里像赵军革这样每天在冷库工作的员工有180名左右,分别在-18℃以及0-6℃的环境下工作,他们不仅需要穿着棉衣御寒,防止在低温中长时间工作导致冻伤,还需要承受夏季冷库内外的巨大温差,在冰火两重天中来回切换。为了保护身体,他们即便穿着全套棉衣棉裤,也必须严格控制在冷库逗留的时间。“冷冻库工作时间一次性不超过2小时,冷藏库工作时间一次性不超过4小时。有的时候大家忙得忘了时间,领班就会来提醒我们要出去休息了。”赵军革告诉记者。
高温天从冷库出来到室外,温差巨大会造成体液大量流失。因此,这里每个冷库的出口都备有大麦茶及盐汽水等防暑降温饮品,值班室还有风油精、人丹、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防止他们中暑。
他们是冷库中“行走的计算机”
在“冰窟”与“烤箱”之间穿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番心理预设后,记者套上一件棉夹克走进冷藏库。
“你没有穿全套棉衣,千万别待太久啊,会感冒的。” 一脚踏进冷藏库,耳边工作人员的提醒话音未落,记者便体验到什么叫“一秒入冬”。强烈的冷气瞬间席卷,根本让人无暇享受暑热消退的凉爽,寒气已从脚底开始蔓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仓库内的繁忙景象。
10800平方米的冷藏库, 2400平方米冷冻库,平均每天300吨的配送量。货品从鲜牛奶,到各类冷冻速食、肉类等,我们日常所需的冷鲜食品几乎无所不包。而要把这些货物进行准确的装卸、分拣、存放,也格外考验工人们的“脑容量”。
“新人进来,最少需要2年才能熟悉整个仓库,熟悉单个区域也要2个月。” 已经从业8年的赵宇是这一区域的领班,有人称他的脑子就是一台“行走的计算机”,只要看一眼货单,他脑中马上就能“映现”出货架位置、存放条件、产品批号等信息。此时,他正要把卸好的一批货从冷藏库运到一门之隔的冷冻库,打开舱门前,他特地叮嘱记者:“别站在门口,多退后几米,这里面要穿特制的防寒服才能进去,如果要持续在里面工作,还要用胶带把防寒服的袖口、裤脚封严,以免进风。”
果然,随着这道门的打开,在温差的作用下,冷冻库中瞬间涌出浓浓白雾,即便记者在几米开外也不由得连打两个冷战。看看时间,记者置身其中半个多小时,手脚和穿着夏装的腿部都已有些麻木。在工作人员的几番提醒下,出了冷藏库,迎头便是烈日直射。一时间,内冷外热,滋味着实难受。而同时出来休息的赵宇却仍是一身棉服,看上去却“毫无压力”:“我们早就练出来了,夏天穿着这身衣服到外面休息也没人中暑。有时在冷库里面卸货运货,棉衣里面全是汗,大家也不会图一时凉快拉开衣服。毕竟,要保证工作质量,先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