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至29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中国电信作为通信运营商代表精彩亮相,围绕本次大会“技能强国创新有我”的主题,包括徐珺在内的中国电信5名劳动模范领衔为企业代言,集中展示在“数字经济”“智慧生活”和“新基建”等主题内容,全面展现中国电信坚定实施云改数转战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成果。
徐珺是上海电信的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他的创举使光网普及中的入户瓶颈得到技术性突破。
上海有一大批需要保护的老建筑,这些建筑的光网入户就是一个难题,以常德路195号的爱丁堡公寓为例,这栋粉色墙面夹杂咖啡色线条的老建筑也是作家张爱玲在上海的故居。如何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让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老房子”实现光纤入户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徐珺迎难而上,与同事耗时五天,利用自制改进的器具巧妙布线,没有破坏原建筑的一丝一毫,就使暗线入户成功率达到77%。
攻坚克难的“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
18岁毕业后,徐珺进入中国电信,奋战在线务员岗位一线,一直与网络打交道,从未离开。
从电话调制解调器上网、ISDN、ADSL到FTTH(光纤到户),从铜缆到光网,从单一的接入到复杂的组网,不断变革的网络环境和设备对线务员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困难徐珺没有退缩,而是持续提升和更新自身专业技能,连下班时间也时常走街串巷寻找需要改造且难度较大的线缆。有志者事竟成,凭着工匠精神学习、思考、创新、实践,徐珺一直游刃有余地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
从业至今,徐珺把用心服务奉为圭臬,积极投身技术革新。他以实战经验编写的多种教程,发明的各种专利成为他奋斗的印记。凭借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创新的执着,使他从一名普通的电话局线务员,成长为光网操作技能领军人才。
创新实践,提升光网维护整体水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带动更多同事服务好市民的信息化生活,2010年徐珺“城市光网”创新工作室建立,先后发明了暗线穿管器、布线机器人、光纤接续工具包等小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徐珺始终坚持对专业和技能的不断创新,面对工业内窥镜造价昂贵、经常失灵等问题,他与团队发明了成本只需几十元的“暗管入户四小工具”,使上海电信的暗线穿通率从10%提升到了51.6%,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工具成本。并且,徐珺与他的团队将国外光网建设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网络现状的光网操作体系。此外,2013年至2014年,工作室拍摄了6部操作法视频教程,通过生动的描述,提高技能培训的效果,推广先进操作方法。
即便如此,他们探索的步伐也从未停下,2012年他所牵头的团队,创新提出了“流氓”光终端的概念以及判断排除方法,为光网安全运维提供了保障。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有2项实用性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实用性专利已在授权公告过程中,1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还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未来,工作室将继续创新中国光网装维技术。
业精于勤,践行工匠精神
“业精于勤”是徐珺对工作的态度。加入中国电信开始,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徐珺对业务和技能的钻研近乎痴迷,也在用创新思维去攻克一个个难题。面对上海工匠、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劳模、“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各种称号,徐珺却表示自己只是通信业务当中的一个步骤,一次艰难施工完成的喜悦要远大于各种荣誉的获得。
不论是狭小的弄堂,抑或是陈旧的建筑,都曾见徐珺忙碌的身影,但他都是骑着代步车,背着工具包,挎着网线光缆,乐此不疲地为用户服务。“‘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果,但更注重充满乐趣的过程。”徐珺说道。未来,徐珺将继续研精覃思,秉匠心、求创新,为“宽带中国”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