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残联组织体系有根基,关爱残疾人得精准,因地制宜服务显高效?近年来,奉贤区的实践是:围绕“贤城贤治”品牌建设目标,固定“村(居)主要负责人=残协主席”模式,建设“1+12+324”(区残联,12个街镇、开发区残联,324个村/居残协)服务矩阵,巩固党建引领残健融合机制。
全区324个村(居)残协相继开启“一残协+一站三点一网格”扶残助残工作法。
“一站”即残协服务站,每周开展特色手工、演出、义诊、讲座等活动。
“三点”即阳光康复服务站点、馨语馨愿议事点、残疾人体育健身点,是康复、锻炼、议事、话家常的集合点。
“一网格”即宅基/楼道扶残助残网格,配备“1+N”的扶残助残志愿团队,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水电隐患排查、志愿助残等活动。各残协也相继建立议事会、客堂间、睦邻点、长凳夜话等议事协商载体,让残疾群众的事自己说了算。
南桥镇六墩村委会建立“长凳夜话”工作机制,由村书记兼残协主席瞿东带队下宅基进残疾人家庭,在促膝交谈中了解、解决了一批残疾群众“叫出租车难、进宅道路过窄、门口窨井盖坏了、大树遮挡”等“急难愁”问题。残疾群众也从“旁观者”变身为“主人翁”,参与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柘林镇新寺居民区居委委员兼残协副主席张月蓉介绍,新寺居委残协通过明确决策程序、工作渠道,有效赋能残疾群众的决策权。运行残协服务站,已成为集文化、健康、维权等9大功能于一体的中心枢纽平台,残协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奏响社区扶残助残规范化建设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