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田间,深深的体验
中原实验学校八(1)班 杨媛
10月18日,风里还带着秋晨的微凉,我攥着印着“小记者”字样的采访本,满心期待地走进了“大工匠、小记者”主题活动——这场藏着农耕智慧与科技奥秘的体验,远比我想象中更鲜活动人。
活动第一站是泖港镇卡纳比有机庄园的“植物工厂”。刚踏入庄园,一望无际草坪软得像铺了层绿色绒毯,风一吹就翻起细碎的浪。走进室内温室前,我们先在缓冲间里“吹风”——吹掉身上的细菌。老师说这是为了防止外面的尘螨影响蔬菜生长。一推温室的门,满眼的翠绿瞬间撞进眼里:无土栽培的生菜、油麦菜整齐地排在多层种植架上,根系泡在透明的营养液里,白白嫩嫩看得一清二楚;头顶的LED灯管发出柔和的白光,老师笑着解释,这是模拟太阳光的光谱,让菜苗就算在室内也能“吃饱”阳光。听着老师的讲解,我蹲在种植架旁,指尖轻轻碰了碰菜叶,还能感受到薄薄的绒毛和水润的质感,原来不用泥土、不用等晴天,科技就能让蔬菜长得这么好。
随后我们走进“吾舍农场”,这里的景象彻底颠覆了我对“农场”的印象。在“种子的一生”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小罐子,让我们在麦田里挑选最饱满的水稻穗。我蹲在田埂边,扒开稻田仔细看,终于找到一株颗粒圆润的,然后小心翼翼地数起来:“1、2、3……122、123!”我兴奋地举起稻穗喊出声,旁边的同学立刻凑过来:“我这株有130粒呢!”此起彼伏的报数声和笑声,在空旷的麦田里传得很远。
最让人难忘的,是亲手体验收割。工作人员递来的镰刀——比想象中沉得多,握在手里都觉得胳膊发紧。
从温室里的科技蔬菜,到麦田里的躬身实践,这场活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农业的新大门。它让我读懂了土地里的老智慧,也看见了田野上的新未来——而我们这些“小记者”,不仅是观察者,未来更可以成为用知识助力农业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