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日前召开的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胸怀“国之大者”,下好人才“先手棋”,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他指出,要推出一系列举措、展开一系列行动、实施一系列工程,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包容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上海,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助推上海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产业工人队伍的力量不可忽视
产业工人,作为上海建设人才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的建设牵动着各方的关心。在人才会议召开前夕,上海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上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更多产业工人有奔头、有前途、有尊严、有保障、有收益,更好汇聚起上海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工人阶级力量,打造适应新时代上海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顺着协调小组会议的声音回溯,时钟向前拨动,2017年4月,一份经过深入调研、受到广泛关注、历时数月、凝结了亿万产业工人心愿的重磅文件——《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一场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事关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事关产业工人素质提高的重大改革的帷幕就此拉开。一年后的4月2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共9个部分33条,分为“总体要求”“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三大块,涵盖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完善产业工人评价培养和使用机制、优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其中,市总工会牵头负责任务11项,参与任务17项。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工会要牵头抓好贯彻落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会落实改革任务提出的明确要求。
在上海市今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的七项重点任务中,“工会”二字出现了17次。
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3年多来,全市各级工会积极响应,虽然各区产业工人群体画像有差别,但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技能提升、服务保障、组织保障等始终占据了“C位”。从本市各区总工会的“答卷”里,可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经验。
引领职工思想,弘扬劳模精神
产业工人应成为新时代“偶像”
说起产业工人,你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谁?是执着钻研、从维修车间成长的工人发明家孔利明?是不断扬起创新征帆的抓斗大王包起帆?是心怀产业工人未来,提出“工人之问”的李斌?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缔造“太空之吻”的王曙群?还是打破世人固有观念,以“三清博士”从一线做起的谢邦鹏?……产业工人伴随新中国的发展,其身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时刻在创造着价值,在一个崇美向善、尊崇奋斗的社会,优秀的产业工人理应成为新时代的“偶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群团组织来说,谁能把自己联系的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谁的工作就是做得好,反之就是做得不好。”加强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
通过全市首创的“大家微讲堂·社区政工师”项目,杨浦区总工会推动高校“网红”思政、人文“大家”进园区宣讲,在哔哩哔哩的直播点击量破300万,这一新方式,有效吸引并影响杨浦产业工人队伍;每年5月,嘉定区总工会定期开展“嘉定工匠”评选与主题活动,并设立“嘉定工匠”终身成就奖,通过宣传不断放大嘉定工匠、凡人善举的光和热;静安区总工会组织劳模先进宣讲、评选“静安工匠”选树活动,在职工中树立了一种健康向上的观念,即:做产业工人,只要有正确的人生坐标,一线生产岗位同样很精彩,普通劳动者同样有价值,同样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今年,本市发布的《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提到,通过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等,扩大劳模工匠的影响力。
劳模的精神不仅有引领作用,落地也回声响亮。今年,上海市总工会实施“百名劳模工匠服务千企项目”实事项目,组建了一支100人的上海劳模工匠服务队,深入到企业开展服务,解决了不少困扰企业的“卡脖子”难题。
开展劳动竞赛,实现技能提升
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昂首走来
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队伍,应是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必将是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城市发展而言,应重视、培养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需要的人才,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培养更多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能工巧匠。通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等,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之一。
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上海之根”松江,科创走廊的枢纽,正酝酿着风起云涌的新变革:一个个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的落地,带来了广阔的机会,也对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松江区总工会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X”产业为重点,高质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今年以来,松江区总工会依托产业集群工会,开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区、镇(街道、经开区)和企业工会的“三级联动”,开展“一十百千万”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参与竞赛的职工人数已累计近数万人,培育一支能够适应和促进松江产业创新发展的“又红又专、安居乐业”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彩虹桥”是虹口区总工会深入基层工会宣传职工晋升技师、带教师傅奖励计划的项目,通过开展宣讲活动、现场指导等,鼓励职工提升技能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近年来,虹口区总工会结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了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技能大赛。例如,围绕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工作,与旧改指挥部等6家部门单位联合开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虹口区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立功竞赛活动,为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和旧区改造工作贡献力量。
在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区,区总工会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位置服务、在线文娱等五大先导产业,紧贴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新一代汽车等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除各级工会之外,本市各部门也围绕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举措频频:市教委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领域,新增了人工智能技术等一批中高职及贯通专业,并根据岗位能力要求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市人社局制定十大技能提升计划,十三五期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2.3万人次,核发各类技能评价证书140.1万本,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
落实人才激励,实现地位提升
助力产业工人实现全面发展
产业工人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如何,是决定这支队伍能不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也是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18年10月25日,在全总十七届一次执行委员会上,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以一线劳动者身份当选全总兼职副主席。连任的郭明义、巨晓林都是全国劳模,高凤林是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成为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截至2021年9月,全国31个省级地方工会配备挂职兼职副主席132名,其中劳模和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62名。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占总人数的47.8%,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其中的71.1%。自2018年起,全国总工会开展的全国五一劳动奖评选加大对产业工人的表彰力度,将其所占比例单列并要求不得低于35%。
在上海,产业工人地位也在提升:第十五届市人大代表中工人代表69名,较上届提高32.7%。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中,总能见到产业工人的代表,从李斌到王曙群,他们来自于曾经的上海“四大金刚”产业,代表着上海乃至产业发展塔尖,而他们正是从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
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朱雪芹也曾呼吁,在全社会造成大家都向往做产业工人的氛围,让全社会都想做、争着做产业工人。
三张清单、三档关爱模式、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10”人才政策……各区总工会为提升产业工人地位,激励人才成长,都制定了特色方案。黄浦区总工会把产业工人中技能人才纳入黄浦区人才工作整体统筹考虑,推出政策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区政府制定《黄浦区关于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计划试点的实施方案》,提出16项重点任务,梳理了鼓励企业培养发展技能人才的20条服务政策;奉贤区总工会开启“三档关爱模式”,一是激活源头,加强对产业工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二是强化核心,拓宽产业工人政治参与渠道。积极推荐产业工人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选。三是提高待遇,创新完善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松江区总工会拓展并完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要平台人才链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新城人才发展实施细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拟将技能证书纳入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统筹使用人才落户、人才购房资格等各项指标中给予产业工人重点关注。
通过这些措施,广大产业工人感受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看得见、摸得着,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职业荣誉和自豪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关注衣食住行,加大公共服务
解决产业工人在沪“后顾之忧”
依靠产业工人发展,不能让产业工人为“衣食住行”而担忧。在他们为城市发展付出的同时,也应为他们提供有城市温度的公共服务。这是对产业工人保障,也是对人才的“有求必应”。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才能形成“上海爱人才,人才爱上海”的生动景象。
2019年落户于宝山大场的上海聚立家电维修有限公司,就是宝山区总工会提供的公租房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宝山区总工会整合的公租房等信息,对于发展迅速,但职工住房难以跟上的聚力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从政策咨询、资格审核、方案定制、集体参观,到首批员工的实际入住,前后用了不到15天的时间,让曾经“遥不可及”的公租房离职工近了一步。随后,宝山区总工会形成保障需求企业名单,间接解决了许多公共服务类一线职工的住房问题,使公租房公司与顺丰速运、叮当智慧药房等公共服务类企业建立了常态化联络机制,也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在宝山坚定了信心。
早在2018年,闵行区委、区政府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出台了《加强产业工人公共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产业工人素质技能提升”“产业工人就业服务保障工程”“产业工人住房保障改善工程”等8大工程22项具体措施。同时,明确了公共服务领域6项主要指标,包括“职业技能培训人数9万人次”“劳动争议案件工会参与率达30%以上”“区医联体10个”等3项预期性指标,“新增社会租赁房数30000套”“为产业工人配送文化产品10场”“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15万平方米”等3项约束性指标,解决产业工人们的现实难题。
在G60科创走廊上,创新的火焰正在点燃,松江区不仅做好新变化、新转型下的产业工人就业服务,也提供深化区域人才政策、创业扶持和就业保障新机制;在奉贤,区总工会主动与区人才办、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卫建委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接沟通,对排摸出的获得各类荣誉称号的10类高技能产业工人,划分为3个层级进行“梯次型”服务管理,涵盖技能提升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保障等方面。
深化维权体系,促进安全生产
为产业工人撑起工会的保护伞
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活力,离不开稳定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工会的天职是维护,这份保护,有关注劳动者在用工时面对的权益问题,有关注劳动者在作业时的生命健康安全。
“四方联动”是工会维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奉贤区形成区总工会、区人社局、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四方联动”工作格局,在奉贤法院新城法庭设立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委托调解和司法确认制度,推进建设全市首批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奉贤试点。在市级工业综合开发区凤创谷科创园区党建服务联盟设立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与常州、丽水、六安签署四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区域联动作用。
推进全区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创建全市首家省级安全技能综合实训示范基地,开展了全市首届危化行业职工安全技能大赛……在金山区,产业工人的安全来自于多方面的保障,这份保障来自于强大的顶层设计——印发《金山区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1234”工作路径;这份保障有来自产教融合的深刻实践——金山区总工会强化安全技能培训责任主体的企业与培训考证重要平台的学校之间的联系,实现“入企即入校”的培训要求;这份保障来自于世界先进技能标准——金山区总工会推动学校精准聚焦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标德国AHK国际先进职业技能标准,明确制定培训目标。
而在长宁区,该区总工会将落脚点落在了职工的健康问题,自2018年起,与区卫建委合作,以工会“Health 工享站”为平台,探索家庭医生进企业送健康“1+3”服务模式(即“Health工享站”+驻点式、巡诊式、体验式)。今年,根据市总工会要求,从82家站点中好中选优,成立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