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劳动模范”……这一项项来之不易的荣誉,激励着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明寿前行。这名扎根稻田的农人,凭着对农学科研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把青春、智慧、激情倾注在技术最前沿。
数十年如一日
在专业领域坚持“熬下去”
1999年,李明寿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班有82个学生,81个人是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就是去农业局、农机站等相关部门工作,就我一个糊涂虫,凭着自己的兴趣报了农学专业。”毕业后,李明寿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做了两年科研辅助人员,当起了学徒。
虽然出身农村,但从小扎在书本里的李明寿压根不知道稻子长啥样、稻米是怎么来的,在李明寿深入研究水稻后,才真正了解到水稻生存的奥秘,以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有些感慨地说,“你知道吗?水稻不仅能填饱肚子,水稻花也是非常漂亮的。”
自古以来,水稻生产需要灌溉大量的淡水,是用水大户,消耗了农业用水的70%左右,为解决当前水稻与水资源面临的困局,我国的科学家提出培育节水抗旱稻的设想,旨在解决水稻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矛盾、探索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科学新途径,是科学发展的重大科学需求,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的国家需求,在导师罗利军的带领下,李明寿更加坚定了研究节水抗旱稻的决心。
然而,在实践中,李明寿很快发现,光是在田里埋头苦做,并不能研究出特品、新品、优品。“我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足以让我做成这件事,只有结合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才能实现质的突破,这些知识和科研进展都在文献资料里,我就是为了看文献、拓宽视野、能与国内外优秀同行交流,才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提升自己。”就这样,李明寿边工作边学习,2014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完成了一名普通技术员的蜕变。
为了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坚守和重复做一件事
基地的一片稻田中,插着上万个信息牌,每一个牌子背后都是海量的数据信息,为了找到实现量产的关键,李明寿需要逐株考察特性,选择最优的亲本进行杂交改良。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李明寿轻描淡写,“再难的事情只要找到科学的途径都很简单,最难的还是坚持、坚守和重复做一件事。”
为了培育新品种,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每年11月到次年的4月,李明寿都是在炎热潮湿的海南度过。在这片农业人的行业热土上,李明寿见过了太多院士级别的老科学家,为了农业科学事业的需要,远离家人,长期驻扎海南,“彼时的海南科研条件很差,到处是蚊虫、老鼠和蛇,老一辈的育种家都是把种子放在身上的,保温催芽,不追求任何报酬,无私奉献。”
这样的精神和干劲,激励着李明寿前进,不断创新,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攻克了早期节水抗旱稻组合制繁种产量低,抗性不好等难题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30%以上,实现了高质量、低成本的批量生产,相关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主持育成“旱优116”等10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全球累计推广近1000万亩,种植过程可节约淡水50%,减少甲烷排放90%;积极参与对口扶贫,在广西及西南等贫困地区探索出“果树+稻”、“蔬菜+稻”等复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作物品质,也提高了农民收益;不断创新种植模式,积极打造“山地变粮仓”增收样板,实现农田增值,农民增收……
注重团队建设
让更多“李明寿”涌现
2020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农业领域空缺了八年的奖项,由天谷生物参与研究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摘得。李明寿深知,这份奖项的背后,是众多“天谷人”在奋斗、在坚守、在努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李明寿非常注重创新团队的建设和新生力量的培养,以李明寿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依托,积极传承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实践等活动,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思路,不断探索节水抗旱稻领域的未知领域,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李明寿工匠创新工作室凭借在绿色种源和节水抗旱稻领域的卓越贡献,被授予“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工作室现已汇聚了一批来自育种、栽培、植保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