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安要求会开车,水电工得懂智能家居调试,前台兼顾新媒体运营……如今的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出现了明显的职责扩张现象,“只会一样”已不够用。
其中,有些是技术迭代、服务升级带来的必然要求,有些则是企业出于成本控制,悄悄给职工添加了诸多额外任务,却未必愿意为这些新增职责给予相应回报。
智能时代
老师傅也得全才
“现在智能家居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在居民卫生间里,智能花洒、水龙头、马桶都不少见。”在日前举办的一场物业水电劳动技能竞赛上,拥有15年水电工经验的参赛选手倪勇告诉记者,智能家电品牌繁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一度给物业维修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技术挑战,“不仅我们老师傅开始学智能设备维修,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也会把熟悉、掌握智能家电维修写进去,要求他们有一定基础。”
如今,“学一门,专一门”的传统观念已逐渐失去市场。不仅金融、科技、传媒、医疗等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传统行业的传统岗位也对人才的技能标准做了升级,“一专多能”的岗位要求趋势愈发明显。
这一现象在服务业尤为明显。比如,高端商场的保安需要具备高超的车技,以便为顾客提供代客泊车服务;酒店前台不仅要处理线上订房系统,还要承担社交媒体客服的工作;行政人员除了处理日常办公事务外,还需运营企业公众号、制作短视频;房产中介不仅要熟悉线下带看流程,还要成为线上直播的能手。
技术迭代无疑是推动这一变化的首要因素。“智能家电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很喜欢用智能产品,一旦有报修单过来了,你不会修,这一单就拱手让给别人。”倪勇说,因此,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不得不努力学习新知识,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技能库,从“单一专长”向“多重技能”演进。
企业为控制成本
给员工“加料”
然而,并非所有职责扩张都源于技术进步。一些中小企业主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企业要活下去必须控制人力成本。一人多岗能减少员工数量,直接降低用工成本。”这种考量下,职责扩张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压力的策略之一。
Vicky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她从北京回到老家三线城市后,明显感受到了企业在用人上的“加压之举”。“在北京的大厂,我只是个摄影师,除了拍摄工作,脚本编写有编导负责,后期剪辑有专门的剪辑师,碰到大项目调色也有专业人员。可回到老家,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与影视相关的工作,岗位虽然写的是摄影师,但实际上我还要负责剪视频,甚至对接客户都得靠自己。”
岗位名称没变,相比上一份工作,Vicky的工作量增加了近一倍,而薪资没有任何涨幅。“我理解小地方小公司岗位职责没有那么细化,但老板明显是觉得我会的东西多,就使劲儿压榨我。”
职场新生态
需补偿机制保障
面对这一趋势,企业和个人如何平衡“一专”与“多能”的关系?
相关人士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应建立科学的岗位评估体系,明确核心职责与扩展职责的边界,并为员工的技能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补偿机制,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既鼓励技能多元化,又尊重专业价值的职场新生态。
“如果剪辑的工作也让我做,同时多给我剪辑师的工资,那我也愿意呀。”Vicky说,她其实不反感工作量的增加,“要么升职,要么加薪,老板既要、又要、还要,我的‘多能’总要有个说法,不然不成负担了吗?”
同时,健康的职场生态应当既鼓励技能多元化,又尊重专业深度的价值,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先专后能”的重要性。
倪勇的徒弟是个“00后”,在平均年龄四五十岁的水电工行业属于“超级新星”。倪勇有时会向徒弟请教新款家电的使用方法,但他更注重教导徒弟,“要先守住自己的看家本领,没有‘1’的‘0’再多还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