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学】价值、知识、能力、人格四位一体,上海交大法学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蒋红珍 发布时间:2020-01-21 11:53

摘要: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围绕“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机制。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和第一资源。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可靠依托和坚实保障。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围绕“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机制,为我国法治建设培养卓越拔尖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夯实基础 注重综合素质拓展


伴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恢复重建和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体系取得突破性发展,为法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输送了大量的法治人才。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全国600余所法学院校的设立和规模化的法治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需求和供给、模式化培养和多样性目标等矛盾日渐凸显,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已经成为当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


凯原法学院注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强调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方面夯实基础,设置科学新颖的课程培养体系,探索从“法学入门讲座”到“法学前沿探索”的品牌课程体系,挤水铸金,教书育人,推动一流科研向教学资源的转换。另一方面,注重对综合素质的整体化拓展,深化实践教学模块,开拓国际实习和培育基地,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卓越法治创新人才。


改革驱动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尽管有着较为悠久的法科教育历史,但作为新兴的法学院,凯原法学院积极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试办“法科特班”,通过免试推荐从大三本科生中选拔优秀生源,在本科四年级提前进入硕士阶段学习,以本硕贯通方式培养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利用本院海外人才聚焦的优势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开办“涉外法律事务本硕贯通试点班”,采用3+3模式,实现本硕贯通与学科交叉,培养掌握多门外语的复合型高端涉外人才。依托交大综合性、复合型优势,设置同时教育模块,培养兼具科学知识、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目前正在推动文科大平台招生体系和法学特色实验班培养模式的两重整合。


面向国际 参与全球治理决策


凯原法学院建设有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团队,现有教师中97%具有博士学位,近80%有长期海外经历,专任教师的学位获得地遍及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荷兰、瑞士等地。SSCI发文总量、人均发文量和被引数居全国法学院校前茅。出版有全英文杂志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开设有全英文课程近30门,设有日本住友、世界银行等多个海外实习基地,鼓励参与各类国际性学生赛事,毕业生被哈佛、牛津等国际知名高校录取。为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积极探索和有力实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也提供新的机遇。扎实深入“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机制,秉持“求创新、重实践、国际化”的特色优势,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正为我国法治建设所需要的卓越拔尖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做出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特色教学】价值、知识、能力、人...

【名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竞...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