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职业如何影响你当爸爸妈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发布时间:2021-11-01 22:02

摘要: 不论一个人的职业有多成功,作为父母的角色和任何一个职业的角色都大相径庭。


做心理咨询工作,询问来访者父母亲的职业算是我们的一种惯例。在接触过众多的来访者之后,令我惊讶的是,父母是教师的来访者多得不成比例。


数年前徐凯文先生曾经公布了一组数据:在某大学的学生中,教师的孩子出现心理危机的比例最高。这虽是个小样本数据,不能推广成一个普遍的结论,但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其实是倾向于支持这个情况的普遍性的。在我接待的因为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而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来访者当中,父母至少一个是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要超过半数。


笔者当下并不能下结论说,教师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毕竟教师的子女更有可能进入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从而成为心理咨询室里的来访者。而且教师的孩子也可能对寻求心理咨询比其他职业者的孩子更少有“病耻感”。不过从笔者接触的案例来看,有些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的确深受教师角色的影响,有一些影响是积极的,有一些则是消极的。消极的影响多半来自于教师的职业角色和父母角色的冲突。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构和维持秩序。秩序可以说是学校里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起初因为年少懵懂、冲动不羁,让教师们不得不付出大量精力去建立有序的学习环境,及至孩子青春期之后,则因为叛逆和我行我素,与学校的秩序存在一定的张力,教师们不得不经常用权威态度努力维持秩序的运转。作为教师,在建立和维持秩序的过程中,和学生之间不免要保持一定的权力距离,在奖惩方面拿出清晰准确的原则,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做出指导。


《老师·好》剧照


然而这种建立和维持秩序的强势角色被拿到家庭生活中,教师的孩子的感受经常是不好的,甚至是痛苦的,也无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一个教师在教学事业上越成功,他/她就越有可能因为这种成功而相信教师的角色也会有利于他/她扮演父母的角色。


有一位初中老师曾经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执教的一个初中“实验班”。她的一位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初三升学之前找到她,想休学回家一年,说自己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这位老师对学生说:“你父母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未来,就辜负了他们的一番辛苦。” 因为这番话,这个学生留在了学校,在学习方面选择了坚持,最后考上了一个很好的高中,之后又上了大学。


后来这位老师的孩子也在初三的时候,向她说出了类似的想法,她如法炮制,对她的儿子说:“我们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你不好好学习,没有未来,也辜负了我们的一番辛苦。”


但是她的儿子听到这番话心情绝望,一度有轻生的想法。这位老师非常困惑:为什么对自己的学生有用的做法,到了自己孩子这里就失灵了?


《青春派》剧照


笔者和一些非教师职业的父母交流时,他们听到这个例子的反应经常是:这孩子压力可能太大了,做母亲的为什么不安慰他几句呢?为什么不问问孩子想退缩的原因呢?


是啊,做母亲的天然角色是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关爱,在孩子碰到挫折的时候给予安慰,这个孩子把自己的压力讲给母亲听,他想要获得的东西昭然若揭,然而这个事业颇为出色的老师母亲却看不到。


建立和维持秩序,这种工作可能耗竭了这位母亲的心理能量,让她形成了面对孩子时固定的思维习惯——维护秩序,让事情回到“正轨”。她眼中的儿子,也就成了她众多学生中的一员。


如果这位母亲摸着孩子的头说“我知道你很辛苦”,交流和对话就可能会进行下去了。但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很少会这么做,而且即使这么做出来,学生也可能会感到生硬和不自然。


《陪读妈妈》剧照


在家庭生活中带着职业的面具,远离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不单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会出现的情况。职业角色和父母角色的冲突,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有些医护工作者把家里整理得像个手术台,每样东西都必须安放在固定的位置,动不动就用酒精消毒,孩子稍有些不适就带到医院检查。这种做法虽然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安全的重视,但在心理上,却让一个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种认识:生活中必须时刻保持着严格的秩序,世界是充满危险的,与这个世界接触意味着传染和死亡。


再比如工程技术人员,做事富有计划性,谨慎仔细,有条有理,尽量排除情绪和冲动的干扰。而把这种气质放到家庭生活里,就让生活笼罩了程序和尽量避免事故的气氛,孩子难以从生活里体验到轻松活泼的气氛。有的从事工程工作的父母想把孩子的一生搞成个系统工程,每一步都要走得正确无误,结果抑制了孩子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的能力。


有些从事会计工作的父母,在家庭消费方面过于精打细算,不差毫厘。在孩子提出需求的第一瞬间不是去看到孩子的愿望和评估现实的可行性,而是陷入锱铢必较的“人工智能”模式,孩子体验不到来自父母的真情实感。


《美丽童年》剧照


再如一个生意人把亲子关系也用成本和利润去分析,一位军人则要求自己的孩子对他“服从命令听指挥”,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用评论艺术品的眼光去评判,所有这些来自职业的习惯,都干扰着为人父母者担当父母的角色,阻碍着亲子之间作为富有人性的人去沟通交流。


即使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工作者,这个角色虽然让我们擅长倾听、共情、理解,似乎离父母的角色是比较接近的,但长期与心理困扰比较严重的来访者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也可能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生怕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创伤,而变得不够坚定——尤其是在孩子幼年需要父母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时候。而有些心理工作者动不动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更是让孩子们觉得在心理上被入侵了。


回到身为教师的父母这个话题。同样是职业角色和父母角色的冲突,似乎教师与父母角色的冲突显得格外严重一些。这大约因为教师所面对的工作群体(青少年)和自己的孩子是同样的年龄,他们对学生的态度从工作环境蔓延到家庭环境,显然比其他职业者更容易发生。而且,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对学生要保持耐心和善意,付出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回到家里面对自己的孩子,恐怕也难以调整好心态——况且做父母其实比做老师要付出更大的心力以及体验到更多的挫折。



另外,教师最有可能把自己班级里优秀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相比较,给自己的孩子设定高标准。“我们班的XXX又聪明又好学又听话,你怎么……”其实这个老师恐怕不知道,他们班那个“又聪明又好学又听话”的孩子在自己的家里说不定正好与这个形象相反。假如这个孩子真的在学校和在家里都“表里如一”,其心理健康状况反倒堪忧。


总之,不论一个人的职业有多成功,作为父母的角色和任何一个职业的角色都大相径庭。放下职业面具和对成功的骄傲、对失败的计较,回归父母本能,是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期待。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夸孩子“聪明”也错了吗?当心“聪...

高三男生因解剖小龙虾获清华北大保...

如何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父母...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