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里,入学准备这么做,让娃自信满满迈入小学吧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发布时间:2023-06-27 14:36

摘要: 幼升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早做准备,顺利完成身份转变。

9月又将有一批适龄的宝贝要上小学啦!幼升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他们将面临着和幼儿园完全不同的集体生活——新的校园环境、作息习惯和课程安排,以及刚刚认识还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


正因如此,家长们也难免担心:现在娃上幼儿园就有些拖拉,到时候正式上学可怎么办啊?虽然做过“幼小衔接”,但孩子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吗?能和老师、同学处得好吗……


爸爸妈妈们不必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宝贝早做准备,“丝滑”地完成身份转变。待到入学之际,相信娃定能做到心中有“谱”,适应不愁!


入学后,孩子可能会有哪些“不适应”?


阔别小学已久的爸爸妈妈们可能已不记得自己当年“幼升小”的往事了,不妨先一同回顾一下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差异吧!一般而言,孩子的“不适应”表现多是由于这些“落差”而引起的。


生活方面


作息安排:幼儿园里,孩子的作息时间相对没有特别硬性的规定,中午可以睡觉,且午睡时间比较长,两个小时左右。小学则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虽然每个学校有差异,但普遍来说,7:50之前就需要到校,7:50-8:20做课前准备,可以自己读会儿书,8:20准时上课,且明确要求不能迟到。


课时安排:小学每天早上要上三到四节课,每节课的时间是四十分钟,每个课间只能休息十分钟。而在幼儿园里,每天集体活动的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其他基本都是个别化游戏、生活时间。


学习方面


学习方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体验。幼儿园的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大领域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的方式呈现给小朋友;而小学有严格的课程标准,以知识学习为主,每节课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学完以后还有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小学的课程以分科为主,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


互动方式:在幼儿园里,教师和小朋友们围一个大圈或半圆上课;而在小学的教室里,小朋友要坐在属于自己的课桌前上课。


环境方面


物理环境:幼儿园的活动室,教师一般都会布置得美观、形象、可爱、富有童趣;可是小学就不一样了,小学的教室里有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讲台等教学设施,更具规则感和秩序感。


社会环境:陌生的教师、同伴,会使孩子有一种距离感;同时,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使得孩子的信息环境也有所区别,有的孩子甚至会觉得小学老师比较“严厉”,而不太愿意主动亲近老师,这都会影响到他们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了解孩子当前的能力发展情况


孩子上小学之前,家长不妨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了解孩子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这里准备了12个小问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来做初步的判断哦!


1. 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 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 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 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 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 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


7. 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按时睡眠?


8. 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 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 孩子是否能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 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 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对照上述问题,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做好相关准备,让他们逐渐接受“我在长大,我很快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这件事,并在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产生自豪感。具体方法,可参考以下建议——


多方面助力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身心准备


增加孩子对小学的具象化认识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孩子描述小学及小学生活的样子。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附近小学转一转,让孩子实地感受。


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和憧憬


可以和孩子玩一玩“倒计时”的游戏:在挂历或台历上圈出上学日期,每天算算距离上小学的天数。还可以带孩子挑选TA喜欢的书包和学习用品,崭新的书包、文具也能引发孩子入学的兴趣和愿望。



鼓励孩子进行角色转变的演练


可以和孩子玩“上学”的模拟游戏:家长扮演老师,孩子扮演小学生,然后给孩子背着书包模拟小学生上学的情景,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的角色内涵。


适当运动,做好体能准备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定时和孩子一起玩一些体育游戏,如:球类运动、游泳、跳绳等。


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孩子合理需求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孩子保持良好、积极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和孩子共读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如《我的情绪小怪兽》、《菲菲生气了》等,对于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也会有很大帮助。


生活准备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较快适应小学作息和生活。以下事项家长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做:


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将用过的物品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独立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给孩子创设独立解决小问题的机会


当孩子表达“我想自己做……”的愿望时,家长应及时肯定。家长可事前先做示范,教会孩子怎样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一起寻找原因;事后与孩子交流体会,分享经验;也可以适当听取孩子的意见,让TA知道自己虽然年纪小,也拥有表达的权利。


培养时间观念,养成良好作息规律


在孩子做某件事(如: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做作业)之前,要让TA做好充分准备,提前约定完成这件事情需要的时间, 逐步确立其时间观念。同时,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让孩子学着自我监督、把握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了任务,可以适当奖励,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不仅保证孩子每天有10小时左右睡眠时间,也有助于养成孩子准时就寝、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学习准备


安排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


在课堂上,阅读和倾听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给孩子一些能自己读的绘本,请TA开口表达;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对TA进行提问,倾听TA对故事的描述,看看孩子能否专注投入其中。


和孩子共同准备学习用品


基本学习用品有:书包、垫板、铅笔盒、木质铅笔、塑料直尺、橡皮、文件袋等。


特殊学习用品有:卷笔刀、剪刀、固体胶、记号笔、油画棒、水彩笔等。(根据艺术类课程要求准备)


社会准备


通过亲子游戏,培养规则意识


小学课堂有纪律要求,不能随意喝水、去厕所,均需提前和老师举手说明......家长可和孩子讲解守规则的重要性,并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认识,如:可以模拟在校上课的场景,游戏中,由家长扮演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发言、突然离开要上厕所,看看孩子扮演的老师会怎么处理。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在学校里需要遵守的事项,规则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加强安全教育


幼儿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会对孩子做相应的安全教育。即将步入小学,家长可趁着假期再帮助孩子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如:向孩子讲解告知基本的交通规则,引导孩子学会看交通指示灯,并告诉TA向交警、协管员求助的办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请TA注意入口食品的卫生情况,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等等。


鼓励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了小学,面对陌生的环境、老师,孩子需要学会主动沟通。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营造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鼓励TA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所做事情的名称和内容,或者看图说话,通过命名游戏、谈话、唱歌等活动,引导孩子学会更好地表达,为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往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高考完的暑假怎么度过?家长要提醒...

暑假将至,神兽出笼在即……这漫漫...

孩子的“废话”里蕴藏着怎样的信息...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