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胡斌:育人、治学、理院的三重平衡之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嘉慧 发布时间:2025-07-08 14:42

摘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胡斌以"三全育人"理念推动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践行育人使命。

作为师者,他言传身教、授业解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每一位学生点燃希望的明灯;作为管理者,他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为打造“国内--流的应用型特色经济管理学院”踔厉奋发;作为学者,他深耕学术、资政建言,为国家、长三角地区和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在过去的28年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胡斌不断在师者、学者、管理者的三重身份间寻求平衡。一路走来,他深感是信仰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帮助并激励他不断地砥砺前行。


产教融合的一线课堂


《管理学》,一门所有经管专业中都开设的课程,如何将这门“大众”课程上得具有自己的特色,胡斌自有一套窍门:“我的课堂在一线,而不在教室。”这个窍门,也许和他个人经历有关: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胡斌,顺理成章地入职一家上市公司,从基层一步步上升为中层管理者,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熟练掌握各种管理方式。工作久了,胡斌想着在管理专业和能力等方面更进一步,为此,他又回到学校,攻读了工商管理学博士研究生。


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胡斌选择了以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特色的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担任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他的课堂上,管理学课程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个个生活化、企业化的实操场景。“例如在讲‘饥饿营销’时,我会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如给儿子报课外辅导班等,告诉学生饥饿营销如何灵活运用。”胡斌举例道,无论是鲜活的生活故事,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都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凭借独特的授课风格和在学术上的不断钻研,胡斌在15年间完成了从副教授到二级教授的四连跳,身份也从授课导师成为了学院院长。


在工程大,产教融合并不是什么新词,甚至每个学院都有其特色的做法。在胡斌的带领下,管理学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产教融合”之路——全周期产教融合 2.0。“首先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中,融入了产业需求。”管理学院依托企业导师,定向邀请企业家商讨培养计划,根据企业发展所需定制课程。有了课程还不够,教材也得更新换代。为此,一本本由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学校教授共同编写的教材新鲜出炉。目前管理学院,包含本科、研究生课程在内,共有二三十本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将来将全覆盖所有专业课程。


在所有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中,学院邀请企业家走进课堂,向同学们讲述各专业未来去向、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面对这样的‘开学第一课’,许多学生上课前都会对专业有许多憧憬和疑惑,而我就是要让他们带着这些进入课堂,由企业家面对面地答疑释惑”。


对产教融合的学校而言,企业实习是学生们必经的过程。普通实习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期间,短则1周,长则2周。“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学生在实习企业里更多做的是一些对他们帮助不大的工作;而企业为了安排学生实习,反倒打乱了自身的工作节奏。”在发现这些阵痛后,胡斌想:能不能有一种实习,既让学生在企业中学到东西,又能让企业了解现在大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更好地对接未来的就业工作。为此,他通过长周期实习模式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深度交融,“在整个学年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学期实习,一个学期学习。如此一来,他们至少有8周至10周的时间进行实习”


到了毕业前夕,面对毕业论文课题的设置,胡斌也提出让“企业出题、学生答题、导师批题”的模式,由企业提出最为贴合经营管理实际的题目,而导师可以从论文规范性、专业度等方面指导、评判论文。“如此一来,我们实现了全周期、全方位的产教融合。”他笑着说道。


教师全员助力就业


就业,这个民生工程始终牵挂在身为院长的胡斌的心上。“我们要为每一位毕业生负责。”本着这个原则,他带领学院全体教师层层推进,分类指导。截至目前,管理学院的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1.85%。



胡斌说“三全育人”的理念是基础——深入“全员”思想认识。管理学院先后组织系室主任、教授代表、导师代表和辅导员代表开展座谈,召开专场就业推进会 20 余场次,深入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困难,将就业问题落实、落细、落小““为什么就业招聘会开了这么多场,依然有不少学生找不到工作?”胡斌抛出问题,而答题人也正是他自己。作为院长,他“全方位”挖掘就业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他给自己设立了每年至少访问 50 家企业的目标,“作为高校代表,我们需要主动出击,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和他们‘做交易’,运用高校资源为他们设立产学研基地、实习人才基地等,实现校企双向奔赴。”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拓校友企业的就业渠道,不断扩大管理学院的“朋友圈”。“做管理嘛,就是交朋友。朋友越多,我们学生的就业出路也就越多。”


与其他学院不同的是,管理学院内每位专业教师都是学生们的就业导师,“专业老师是与学生相伴时间最长的人,他们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熟悉企业的需求”。在开展“全过程”职业规划中,胡斌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融入日常授课中,让专业老师对带教学生进行全过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他说,“双重身份”为专业老师带去不小压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动力。“当每一名学生找到工作时,那些专业老师也会跑来和我说:院长,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走出象牙塔成为决策“大脑”


除了教师与院长这两重身份外,胡斌还是一名学者。本着从教育实践中探索规律、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优化的思路,他结合多年来教育、教学及专业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经验,始终进行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总结。


与此同时,他自己也积极走出“象牙塔”深耕学术、资政建言,跟踪管理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等领域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为国家和上海的“数实融合”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近年来,他在这些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后期资助青年)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软科学一般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地区政府及企业委托重大课题4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转化为专报被国办内参采纳2篇,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 A类、SCISSCI、CSSCI等重要期刊论文 40余篇,专著6部。基于此,2020年,胡斌入选为上海领军人才,2023 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师者、学者、管理者,在三重身份中,胡斌最喜欢的还是教师,因为每当望着学生毕业离去的背影,当他们打开知识的羽翼,启动思想的风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时,他总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王...

2024年上海教育系统“申教名匠...

懂得自我负责的孩子,往往背后都站...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