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书育人融于每一次烘焙教学中
仇志俊 上海市贸易学校实训管理中心副主任、全国技术能手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这既是世界技能大赛的理念,也是仇志俊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她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融化于一流的烘焙技术里,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传递给每一名学生。
在学校中,仇志俊将当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教练得来的经验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一方面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注重将常规技能训练和世赛的技术标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体系化教学。作为学校实训管理中心副主任,她带领部门教师结合世赛模块开展职业体验日项目、职业体验优秀课程的申报,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实训教师专业的提升。
作为指导教师,仇志俊立足学生发展特点,应用视教系统等智能化教学手段,带领学校师生多次荣获各类奖项,包括全国行业技能大赛金奖、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银奖、全国乡村振兴大赛上海唯一一块金牌。在她的悉心教授下,7名学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及轻工技术能手称号,她还为20多名日喀则青年烘焙师提供培训,多次获优秀指导教练及“金牌指导教练”。
在日常教学和实训之余,仇志俊对接世赛标准,主编并出版了上海市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烘焙(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转化系列教材)》,撰写了《糖醇对面团特性及面包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并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粮食与油脂》上。与此同时,她还研发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一个可旋转的烘焙模具》,在节约选手比赛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比赛效能。
坚守科研一线破解“卡脖子”难题
陈更生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在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领域,陈更生长期坚守在科研一线,致力于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算法及高性能计算等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他不仅承担了多项国家与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更将前沿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协同发展之路。
陈更生聚焦电路系统容错、高性能计算、智能影像处理等多个前沿方向,并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型三维芯片与集成材料的研发。他的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获得中国发明专利9项。除此之外,他带领团队与行业核心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承担重点科研任务,成功完成了一系列超大规模高性能可重构计算芯片的研制,为解决我国核心基础器件的自主可控难题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陈更生特别注重产学研协同,他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屡次在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等顶级赛事中斩获特等奖、一等奖。因其在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影响力,他还受邀担任工信部、教育部多项全国大学生科创赛事的专家委员,为培养后备力量贡献智慧。
在产业实践中,陈更生还积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不仅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更大力推动联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通过项目合作、实践指导等方式,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亟须的核心技术人才,加速了行业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有效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攻关灵巧机器人驱动产业智能化
安康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党支部书记
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新时代,安康致力于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围绕灵巧型机器人的驱动一体化控制、多约束轨迹规划、自主学习与柔顺控制等核心难题开展攻关,研究成果成功得到转化与推广,并应用于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涵盖生产制造、国防安全、智慧物流等关键行业,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这条成果斐然的创新之路,也记录着安康坚实的学术足迹。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国家、上海市及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并申请了50余项发明专利。先后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在2023年跻身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20强。
安康将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视为自己的使命。他主讲的课程因其前沿的内容与创新的教学方法,获评市级重点课程,成为学生口口相传的“金课”。他悉心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斩获奖项40余项。他还通过组建STEM教育创新团队、开展“AI教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与创新。
作为科研团队负责人,安康带领团队积极推动核心研发成果向产业端的转化落地,服务了众多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了确保研究方向始终与产业脉动同频共振,他们还深入高端制造、智能物流等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以具身智能技术为钥匙,精准解锁行业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知识共享与技术传承。
深耕海洋测绘领域的“蓝色工匠”
栾奎峰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系主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海洋技术”负责人
作为国内海洋地形地貌多源遥感测绘领域的深耕者,栾奎峰始终以突破深海探测、遥感测绘等技术瓶颈为己任。他带领团队聚焦光子激光雷达、多波束测深、无人机遥感等国际前沿方向。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研发的轻小型海洋光子激光雷达系统成功实现了南海岛礁“水-陆”一体精密测绘,是我国首次在该领域达成的此类技术突破,相关成果被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上海市测绘院等权威单位落地应用,成为岛礁测绘的实用技术支撑。
科研成果的价值,终究要在实践的风浪中检验。近三年,栾奎峰带队完成2项国家级重大调查任务,与团队累计出海超过150个日夜,足迹遍布南海岛礁与深远海区域;特别是在国家专项任务中,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海况下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意志,稳住设备、校准参数,首次完成我国某大洋关键海域1‥50万比例尺高精度海图绘制,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的数据空白。
栾奎峰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联合华测导航、中交海洋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把企业真实测绘项目搬进课堂,培养出一批批“会操控、懂数据、能实战”复合型人才,成为建设海洋强国征程中一股鲜活的新生力量。
“立德树人”是栾奎峰始终坚守的核心使命。他推行“科研项目+企业课题”双轨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与工程难题中淬炼本领。近三年,学生斩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此外,他还通过“导师结对+产业挂职”机制,组建起涵盖多波束、无人机、AI算法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先后斩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4项,以教育实践为海洋事业输送兼具匠心与能力的优质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