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袁政安:从非典到H7N9禽流感,他率领一支“特种部队”,默默守护这座城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19-09-27 10:43

摘要: 2001年至今,袁政安在传染病和卫生应急管理“风口浪尖”上,参与领导了新世纪以来上海疾控中心重大保障活动。

[人物聚焦]

袁政安,中共党员,公共卫生主任医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198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在卫生行业三十年的履职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经验,在城市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袁政安都是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与团队一起有效处置应对了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H7N9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黄浦江死猪漂浮等多起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有效维护了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

被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并被列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度上海市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201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后承担或参与了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累计近8000万元,个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12篇。其所带领的结核病防治团队荣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2009年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名医风采]

有时,我们和传染病,只有一个飞机舱门的距离。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症……过去这些远在天边、甚至闻所未闻的病毒,现在只要一个航班,就可能被带进国门,稍有闪失,就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你颜色看看。

说话的袁政安,是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从2001年至今,他在传染病和卫生应急管理的风口浪尖上,一待就快20个年头。放眼全国31个省市的疾控中心,在这么一个特殊的领导岗位上,能扎根这么久的,屈指可数。

可没有这么长时间的坚守,也赶不上这么多的事:2001年上海APEC、2003年非典、2006年N5H1禽流感、2009年新甲流、2010年世博会、2013年H7N9禽流感……袁政安亲历、参与、领导了新世纪以来上海疾控中心几乎所有的重大保障活动和大小防疫战。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带出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队伍。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任何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像一场战争,而敌人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协同作战。所以,我们拿下的每场硬仗,荣耀都归于团队。在谈起过往的战绩时,袁政安总习惯用我们来开场,尽量凸显团队的力量。

而同事们也喜欢叫他的队伍为袁之队,别看袁队温文尔雅,不太张扬,却是个讲原则、重责任、心思缜密的实干家。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在这个团队的光辉往往盖过个人锋芒的事业里,默默坚守20年的袁队,还是留下了他的闪光足迹:他牵头在国内率先建立并逐步完善上海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结核病疫情由1998年的40.6/10万下降至2013年的27.2/10万,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作为上海模式在全国推广;他致力于上海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牵头承担26项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制修订项目,中心因此荣获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成为唯一一个因标准建设而获此殊荣的疾控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袁政安被提名为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在20名获奖的临床名医大咖中,他是唯一一名公共卫生工作者。

治未病,是崇高的事业

袁政安从小就立志当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一口气把第一志愿全填了医学专业,见没填满,就把公共卫生也填上了。1983年,他被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录取,当时就懵了,根本不知道卫生系是干啥的。直到开学,苏德隆教授上了第一课,他才慢慢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魅力和重要。

苏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一级教授,他讲了个典故——曲突徙薪无功德,焦头烂额是上宾,这句话我至今都记得很牢,如今也成了我们中心的标语。防灾虽难被奉为上宾,实却功德无量,而我们搞预防医学的人,就是要有在后台默默付出的情怀。

1988年大五实习那年,上海甲肝大爆发,30余万人感染甲肝,作为高年资的学生,袁政安参加了流行病调查,第一次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使命。

大学毕业后,袁政安在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搞了4年研究,1993年,被调到上海市卫生局防疫处。2001年,袁政安成为上海疾控中心任副主任,分管中心应急与传染病管理、信息规划与管理、急性传染病防治、微生物检验等工作至今。

20年来,袁政安始终坚信苏教授的话——治未病,是项崇高的事业。古人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临床医学是治已病,讲究一对一治疗;预防医学是防未病,一项政策,一个计划,一种干预,可能造福成千上万人。袁政安说。

经历过SARS、禽流感等大小疫情之后,大众的心里已经开始意识到:防患于未然比亡羊补牢强。他说,人们对预防医学的重视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我们正向既要活得安全又要活得健康的转变中,随着时代进步,预防医学会蓬勃发展,预防医学工作者也会越来越被大家认可。

十年,两场硬核战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和2013年在沪首先确诊的H7N9禽流感新病毒,惊心动魄却又有惊无险。而在袁政安心里,这两场战役有着标杆性的意义。

2003年,他履新后遭遇首个严峻考验——SARS,在上海发现的全部8例患者中,袁政安全程参与、指挥了所有患者的面对面流行病调查。那段时间,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奋战到凌晨两三点。如今,手机没电就会焦虑,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床头,已成了他的习惯。

当时,世卫组织对上海有效控制SARS难以置信,调查后才心服口服,认为上海的信息真实可靠,防护措施科学高效,经验值得推广。在非典肆虐全球时,上海没有沦陷,我们守护了城市的安全。让袁政安欣慰的是,非典一役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一、完善的上海市疾病综合防治三级网络,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二、实验室的检验能力达到了一流水准;三、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流行病调查队伍;四、社会对传染病学科更加重视了,上海市为此出台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至今已实施了4轮。

如果说,SARS是一场遭遇战,那么十年后的2013年初,上海发现全球首例H7N9禽流感,则是袁之队打响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40%的高致死率。

H7N9禽流感可谓来势汹汹,袁政安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开展病原体监测和排查,仅用32天时间,就锁定了病源。之后,他和团队研究分析出了H7N9病毒传染主要来源于病例与活禽的接触,并及时向市政府建言,果断关闭活禽市场。在上海暂停活禽交易仅一周后,就再也没发现新增病例。世卫组织给出了高效、及时、专业六字的高度评价。依靠自己的实力,发现新病源、掐灭疫情,成为袁政安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袁政安常把麾下的将士比作一支公共卫生特种部队,他们扮演着侦察兵、参谋部、战斗队和消防队四种角色。他说,任何战役都是团队的功劳,政府的引领,市民的响应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他只是其中一环,守住本分而已。

但是,在同事眼里,袁队是有担当、重责任、亲和力强的团队核心,他在重大事件前,总是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有着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敢于作战,擅于作战,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越战越勇,无往不胜。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吴寰宇说,袁主任是我们的男神,勤勉、务实、自律。干我们这行的,压力太大,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他一直在坚持锻炼,以前每天上班前都要跑上5公里呢。

20年间,变与不变

虽然身经百战,但袁政安还时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干我们这行,就是一票否决。一旦传染病暴发,会闯下大祸。

我问他,在疾控一线战斗了这么多年,哪些变了,哪些未曾改变?他略一沉吟,答道:没有改变的是责任和热爱,初心未变。改变的是理念。这两年,我一直思考,在传承老一辈的经验和方法时,如何适应新环境,创新求变。比如,过去,我们将不少疫情扑灭在了萌芽状态,但缺乏有效统计,预防水平难以定量评价,业绩上也反映不出,团队获得感差。2016年,我们探索实施公共卫生突发苗子事件监测,去年报告苗子事件近2000起,实际发展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到40起,用大数据说话,更科学有效了。同时我们也在不断调整上海传染病监测方案和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上海的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

在袁政安的心里,最希望改变的,还是重医轻防的旧观念,提升人才梯队的素质。和医疗机构比,疾控体系的待遇差,人才留不住。我们读书那会儿,70%-80%毕业生留在体制内,现在我国几所知名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毕业生,仅5%-20%到疾控机构,大部分人转到医院、研究机构、公司或干脆出国了。好在,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疾控防治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都给出了积极的政策扶持。他希望随着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能加入他们的队伍。

责任编辑: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秋冬传染病高发季,自我防护别放松...

【名医】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袁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