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相对罕见的遗传性眼病,最早于1969年由Criswick等人首次报道。FEVR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的发病机制是Wnt信号通路异常,导致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目前发现的致病基因包括LRP5,FZD4,NDP,TSPAN12,ZNF408,KIF11。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以及X连锁隐性遗传。临床上大约有50%-60%的患者可以发现携带上述基因突变。近日,赵培泉教授团队发现FEVR一种新发致病基因—JAG1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Genetics in Medicine》上,这一发现对于FEVR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FEVR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临床表型多样性,也就是说有的患者可以病情很轻,视力正常,有的患者病情很重,甚至一出生就表现为双眼视网膜脱离,视力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失明。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视力“正常”的父母生下的宝宝病情却很严重。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5期,1期:仅表现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和/或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2期:周边无血管区合并新生血管;3期:不累及黄斑的次全视网膜脱离;4期:累及黄斑的次全视网膜脱离;5期:表现为视网膜全脱离,可出现前房消失等严重并发症。病情轻重除了在个体之间有差异外,同一患者双眼病情程度也可有很大的差异,可以一眼病情较重,另一眼病情很轻,甚至无明显异常,仅表现为单眼发病。近日,赵培泉教授团队关于单眼FEVR的临床研究发表在国际眼科顶级期刊《Jama Ophthalmology》上,进一步增加了对于FEVR的认识。因此,对于有FEVR患者的家庭,我们建议直系亲属及同胞行全面的眼底检查,以期早发现并协助诊断。必要时可以行基因检测,对于计划二胎的家庭,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尤其重要。
FEVR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终身具有活动性”,我们常比喻像“活火山”一样,病情可以突然活动起来,发生进展。这是患者朋友和家属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终身都需要定期复查,一旦发现病情有活动性改变,及时对症处理,密切随访,避免发生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害。
FEVR治疗方式取决于眼部具体的表现,对于仅表现为周边无血管区、血管走形异常的患者,可行双眼荧光素眼底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行眼底激光治疗。对于3期以上的患者,根据眼底表现,部分患者可以行眼部手术。但由于3期以上病情较重,视力预后不佳。
总体来说,FEVR病情轻重不一,遗传方式多样,病情变化多端,容易误诊或者漏诊。一旦确诊,需要终身随访。基因检测对于协助诊断、遗传咨询及优生优育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