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聚焦]
赵培泉,1965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眼科联盟糖尿病眼病防治特别工作组委员,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协会理事会前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小儿视网膜学组组长,美国黄斑协会国际会员,美国视网膜专家学会(ASRS)会员等。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小儿眼病诊治中心负责人。尤其擅长小儿及成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治。率先在国内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培训中心。现已在国内外相关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局新百人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学术带头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奖项。
[名医名言]
赵培泉:用心诊治每一位患者,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己任。
[名医风采]
他是国内屈指可数的诊治小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专家,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培训中心,他是至今唯一荣获美国视网膜医师协会ASRS手术电影节“奥斯卡奖”的中国眼科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倾30年之心血,为中国的眼科乃至世界的眼科做出了贡献。他用灵巧的双手播种光明,为无数徘徊在黑暗中的人们驱散了阴霾。
初心:扶危济困,为百姓解除病痛
赵培泉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少年时期的赵培泉便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扶危济困,为老百姓解除病痛。抱着这份朴素的初心和使命,赵培泉踏上了学医征程。 1988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眼科工作。1996年,东渡扶桑,师从世界著名的小儿视网膜病专家大岛健司教授,进行小儿视网膜的博士后研究。学成后,赵培泉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回国效力。因为当时中国每年约有18万的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属空白,若幼小的生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致盲,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祖国的花朵”可能永远身陷暗无天日中。 1998年,赵培泉毅然回到了祖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工作,填补了该项空白,赵培泉成为国内极少数开展小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治疗的医生之一;他创建并运作了中国第一个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培训中心;主持卫生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体系和标准;赵培泉带领团队承办了第三届世界ROP大会,并在第四届ROP大会上荣获“杰出贡献奖”,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日以继夜诊疾患,夜以继日执刀台
沿着慈善复明的道路前行
赵培泉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上海市注册志愿者”。自1999年开始,赵培泉坚持在繁忙工作之余参加“慈善光明行”公益医疗队,19次到边陲贫困地区,为贫困边远地区的白内障患者送去温暖和播种光明。2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祖国10个省14个地区,带领光明行团队共诊病人17871人,手术1852例,让缺医少药地区的眼疾患者重见光明。今年8月,赵培泉再次带领上海眼科专家团队向新疆莎车出发,一周内,就为当地近300名患白内障的患者带来光明的喜悦。 在青海果洛慈善光明行中,赵培泉发现了一名盲人小女孩,于是,他把这名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孤儿带回新华医院手术治疗,让她的双眼视力恢复到了0.4。后来,这名孤儿被爱心人士领养,现已在上海读小学,从而彻底改变了小女孩的命运。 慈善没有终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赵培泉除了眼科义诊和手术之外,更注重贫困地区眼科医生的培训,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当地人战胜黑暗的方法。赵培泉透露,下一个10年,他将“慈善光明行”打造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全方位公益平台,率领公益医疗队沿着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一年一年地朝着慈善复明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世上还有多少人看不到日月星辰,我多想,用我灵巧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黑暗中的人们驱散黑暗迎接光明”。这就是一位眼科医生的原动力。为此,赵培泉30多年矢志不渝,拼命修炼自己,努力提升诊疗能力,不断革新诊疗方法,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己任,给无数渴望光明的患者点亮生命之灯。
他常常告诫自己和团队人员,春晚是可以彩排的,手术是不可以彩排的,用心开好每一例手术,力争对得起每一位患者。
被誉为光明天使的赵培泉,梦想着插上翅膀,飞向天边,汲取彩虹,洒向人间。